《賣木雕的少年》文本解讀及教學設計
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
課文對“我”的心理活動描寫都是比較直接的:猶豫、遺憾、感動。課文對賣木雕的少年的刻畫主要以他的言行為主,老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首先,少年希望“我”能夠買一個木雕,主要是推銷商品,希望游客能買走一個紀念品;當我不打算買木雕后,而少年又猜到了我是中國人,他為中國人不能帶走非洲的木雕而感到遺憾,為了讓“我”不要帶著遺憾離開非洲,他后來又特意等候我,特意送一個木雕給我。他這么做是因為他覺得 “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表現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也表現出他的質樸、善良。可先讓學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寫了少年的行為,哪些話是少年說的,想想當時的情況,再體會少年內心的想法。課文中“我”的心理活動跟少年的言行又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過“我”的心理活動變化這條線索來引出對少年言行的理解。
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課文中少年的言行能讓人明白“朋友”的含義,但素不相識的中國人怎么成為了非洲少年的朋友?這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關系:中國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援助建設了坦贊鐵路,給非洲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中國人民幫助了非洲人民,非洲人民感謝中國人民,把中國人都看成是朋友,不希望中國朋友帶著遺憾離開。把資料補充入課文學習,有利于學生對“朋友”的真正理解。
《賣木雕的少年》第一課時(詳)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售”和“馱”。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等20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我”的心情變化。
教學重點:會認11個生字,會寫“售”和“馱”。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等20個詞語。
教學難點:了解“我”的心情變化。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非洲南部看一看,想去嗎?那讓我們坐上飛機出發吧。飛機在藍藍的天空中飛翔,穿越過南海,飛過印度洋,我們來到了非洲南部。
2、非洲南部都有哪些有名的景物呢?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
(課件出示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木雕)
3、領略過了非洲南部的景物,說說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瀑布
a 為什么這個瀑布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這個瀑布有一個很長的名字,誰能來叫叫它的名字?
c誰能用這句話來介紹一下瀑布?
課件出示:
a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兩個新朋友:名不虛傳、游人如織
b你怎么理解這兩個詞語?
c是啊,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那么壯觀,確實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齊讀。
(2)木雕
a你能不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非洲木雕給你留下的印象。
b老師這也有三個詞:琳瑯滿目、各式各樣 、栩栩如生
c請你用上這兩個詞,用自己的話來介紹一下非洲木雕。
4、今天我們就要走進非洲,去看看發生在那的一件事。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請小朋友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并能正確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并能把課文讀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