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優秀課教案--撈鐵牛
教學目的:
1、學習3~6自然段,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打撈鐵牛的,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教育學生愛科學、用科學。
2、練習概括段意,學習讀寫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撈鐵牛經過,包括準備工作,打撈過程。
教學難點: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檢查。
聽寫詞語:陷進、拴住、潛到、船艙、鏟到。
二、質疑激趣,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初讀了《撈鐵牛》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黃河發大水,沖斷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橋,拴住浮橋的八只大鐵牛也被沖到河里去了。正當人們想辦法要撈起鐵牛重修浮橋時,懷丙和尚出現了,他要叫水把鐵牛送回來。)
八只大鐵牛,最輕的一只也有26噸左右,當時沒有現代的打撈工具,要打撈這八只大鐵牛是多么的不容易!可懷丙卻說(多媒體 引讀)“讓我來試試。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懷丙和尚究竟用什辦法叫水把鐵牛送回來的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三、深入研討,讀懂課文
(一)學習第3自然段
1、指讀3自然段,思:寫了什么內容?
2、默讀,思考懷丙和尚為撈鐵牛做了哪幾項準備,你有什么感受?在書上做出標注后,回答問題。
師生交流,概括出要點:(1)摸清鐵牛沉沒的位置;(2)準備兩只大船,船里裝滿泥沙;(3)兩船拴緊,跨船搭架;(4)鐵牛和木架兩端,用繩子相連。感受到“熟悉、摸清、很粗結實、緊緊地、牢牢地”說明了懷丙完全是針對鐵牛笨重的特點準備的,整個打撈準備工作做得認真和周密。
3、你能按順序簡要復述準備工作。(用上“先……然后……再……最后……)。小結:認真讀書,讀懂內容,然后用比較簡練的語言進行概括。這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
4、懷丙做的準備工作可以顛倒位置嗎?再指讀第3自然段。
懷丙和尚真是為了撈鐵牛做了充分的準備啊!
(二)學習4、5自然段
1、俗話說得好:充分地準備是成功的一半。懷丙和尚成功的把水牛打撈上來了嗎?(是的)怎樣打撈上來的呢?默讀4、5段在書上標注出打撈鐵牛的步驟并簡要的寫出這么做的原因后,與小組同學交流,討論。
(1、和尚先讓水手們干什么?(鏟沙)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鏟到黃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減少,船身和拴住鐵牛的繩子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一點一點向上拔)什么是“拔”?這里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鐵牛從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樣把鐵牛向上拔?(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畫面理解撈鐵牛的過程)
通過演示撈鐵牛的過程,我們充分感受到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鐵牛拔出淤泥。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懷丙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再朗讀這段話,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鏟沙拔牛)
2、這個自然段后三句之間有因果關系。(多媒體)看帶點詞語:“泥沙減少……船身向上浮……繩子越繃越緊……把鐵牛向上拔”,這些詞語之間可以用上關聯詞:因為……所以……。先看1、2句,再看2、3句(因為泥沙減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為船身向上浮,所以繩子越繃越緊;因為繩子越繃越緊,所以鐵牛被向上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