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賬單》教學反思
一篇課文的設計,只要你反復思考并實踐,總會發現很多問題,又會改進很多問題。我想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反復中前進的吧。
《媽媽的賬單》教學反思
《媽媽的賬單》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學期的一篇略讀課文。上完《媽媽的賬單》一課,我感覺整堂課在情感教學方面比較成功。
導入的時候,我講述一位地震母親的故事,故事一講完,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動為課文的學習創設了很好的情境。在故事之前,我讓孩子們讀“媽媽”這個詞時,孩子們讀得是平淡無奇,可是在故事之后再去讀這個詞,尤其是孩子們了解了媽媽為了保護孩子付出生命的代價時,那簡單的詞語給了孩子更多的感悟,他們體驗到輕輕讀來的一個詞,積淀的卻是一個女人一生的辛勞和汗水甚至是生命,孩子們的朗讀馬上產生了神奇的變化。
另外,我個人覺得這節課的一大亮點就是朗讀的層次性,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然后要求讀流利,接下來才是要求讀得有感情。朗讀的層次清晰,一次比一次深入地走進文本,一步一步地實現教學目標。
從學生的小練筆,拓展環節來看,孩子們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而且懂得了回報父母的愛。在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的環節中,學多孩子都說要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要幫媽媽洗腳,要幫媽媽洗碗,要給父母寫一封感謝信······那稚拙的語言讓我感受到了孩子們真的懂事了,這堂課上得有價值。
當然,這節課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因為公開課時間的限制,結尾過于倉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仍會繼續努力鉆研教材、教法,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媽媽的賬單》教學反思
“你入學新的書包 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 有人給你打 ;
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珠 有人給你擦;這個人就是娘 這個人就是媽……” 歌聲仿佛還在我的耳際回蕩著。這是我在上《媽媽的賬單》這節課時播放的一首歌曲《母親》的歌詞。
是啊,媽媽曾經幫我們做過多少事情,曾經為了我們付出了多少,沒有人能算的清楚。本文的主人公小彼得卻用一張自己的“有價”的賬單換來了媽媽一張“無價”的賬單。
貼近生活的導入。我用了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小品《家中的一天》來開頭,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縮影,都很有同感。接著說小彼得也為媽媽做了許多事情,不光做了,而且還列出了一份賬單,出示賬單,讓同學自己讀。我想有些同學這時在想:我也應該向我的父母寫一份賬單吧。就勢滿足孩子的小心思,讓孩子同樣給父母寫一份賬單,寫好后藏在書里,把自己的小秘密藏起來。我想這些都是孩子的小秘密,應該不想讓別人知道吧。用問題切入,彼得為什么要寫這份賬單呢?結果怎樣?然后板書課題。
初讀課文排除障礙。在初讀課文的時候采取分段朗讀的方法,有助于對糾錯,提高了學習效率。然后在依據文本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當小彼得實現了自己的愿望的時候,可以用“如愿以償”這個詞來形容。怎樣來體會詞語呢?我想用學生的親身經歷他們的印象會更深刻。借勢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時候你感到“如愿以償” 呢?那時候你心里什么感受呢?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去談,不會顯得很空洞,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緊接著問小彼得此時高興嗎?和“如愿以償”有巨大的反差,彼得沒有高興反爾傷心,這是為什么呢?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盀槭裁茨?”問題緊湊的問出來,讓孩子在書中尋找答案,是因為他同時也看到了母親的賬單,“表情如何呢?”是羞愧萬分的。這樣就把整個故事穿了起來。讓學生了解到了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