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精選4篇)
《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 篇1
說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 默讀課文,能有條理地講述這個故事。
3. 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孫中山的資料,開展訪問老人的活動,進一步了解纏足惡習的危害。
4. 掌握課文內容,體會孫中山對纏足這一封建陋習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說教學重點:通過文本閱讀,體會孫中山對纏足這一封建陋習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說教學時間:二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屏幕出示孫中山銅像:同學們,你們說說這是誰?指名學生說說。
理解“辛亥革命” ,板書課題:孫中山破陋習
(1)齊讀課題,教“陋”(lòu),查字典理解“陋習”的意思。
(2)再讀課題,誰已經讀懂了課題的意思?看看課文哪一段能幫助我們理解課題的意思?(課文最后一段)
(3)還有誰聽懂了什么?板書:纏足(及時正音)誰知道纏足是怎么一回事?
(4)他們說得準嗎?聽查過資料的同學說說。(教師及時補充)
(5)好好的一雙腳,偏要使其變形。民間有一句諺語“裹一雙小腳流眼淚一缸”。當你了解了“纏足”后有什么想法?
4.對,這不合理、不文明的習俗就叫“陋習”。現在,理解了關鍵詞語的意思,你現在能說說題目的意思了嗎?(學生發言)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讀課文前,我先要詢問一下:回去預習課文時讀了幾遍?(問幾個學生)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好,下面再給大家幾分鐘時間,各自把課文讀一遍。
2.不知生字詞掌握得如何,我來檢查檢查。出示生字詞。
sūn chái chán tòng shá jì
孫 中 山 挑 柴 纏 足 痛 苦 為啥 既 然
zuì zǔ fèi fù hài
受 罪 祖 宗 廢 除 婦 女 辛亥 革命
(1)指名認讀
(2)理解詞語意思:這一學期,我們已經學了哪些理解詞義的方法?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自己去想辦法理解詞語意思。
(3)相互交流
三、繼續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1.指名讀課文,要求:不漏字、不添字,把字音咬準。
2.思考:課文主要說了一件什么事?用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這件事?試著從事前、事件經過、事后這三方面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四、理解第一自然段
1.自由輕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2.孫中山為什么喜歡自己的姐姐呢?同桌交流。
(1)說話練習:孫中山的姐姐真是一個( )的姐姐。(不怕吃苦、愛勞動、能干、關心弟弟、活潑可愛等)
(2)誰能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孫中山喜歡姐姐的原因。
3.指導朗讀:如果你有一個這樣的姐姐,你高興嗎,你喜歡嗎?
五、寫字
1.出示本課生字。
2.重點指導:纏 痛 罪
3.學生描紅。
六、作業
1.抄寫詞語。
2.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們了解到孫中山的姐姐原先是個怎樣的女孩子? 2、學生交流
板書:姐姐 活潑 能干
3、引讀:因為姐姐既活潑又能干,所以孫中山……
板書:孫中山 喜歡
二、引讀課文第七段
過渡:大家已經知道孫中山有個既活潑又能干的姐姐,真讓人羨慕,讀讀課文第七自然段,看看情況發生了什么變化。
1、自由輕讀第七自然段。
2、學生質疑,老師篩選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并出示:
⑴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臉,聽不到姐姐的歌聲?
⑵這件事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靈?
3、同學們能提出這么有價值的問題,真不錯。要想解開你心中迷團,就得細讀課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三、精讀課文2—6段
1、師生齊讀:媽媽要姐姐纏足,這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我們再來看看課文的第四節,“媽媽……姐姐……
2、同學們讀完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學生交流。
板書:痛苦 流淚
4、你從那些詞語中體會到姐姐的痛苦?
(1)抓住長長的、一道又一道地,練讀句子,體會姐姐的痛苦。
(2)談話促讀,你回去從家人那了解到纏足是怎么回事嗎?抽講,老師補充(用4到5米長的布條,把5個腳指頭捆綁在一起,好長時間都不能拿下來,讓本來直得的骨頭慢慢長彎,很痛很痛的。走起路來就極不方便。)自讀體會,學生齊讀。(把體會到的用讀表達出來。)
(3)再讀第三節。難怪姐姐會如此的痛苦,讓我們在讀中體會,讀好課文。
5、師說:你們想不想看一看當時封建社會婦女穿的小鞋呢?(課件出示)
6、啟發想象:看到這么小的鞋,你想到了什么?
7、學生交流。(不好走路,不能干活,走路搖搖晃晃)
8、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又是生氣又是心疼。他心疼什么?
(板書:生氣 心疼)
9、師:于是他同媽媽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說到爭論,各自一定有爭論的理由。那么,讓我們同桌兩個一起讀讀課文的4--5節,讀完后,同桌兩個討論一下,并把孫中山生氣的理由和媽媽堅持要為姐姐纏足的理由畫出來。
10、學生交流。
(1) 孫中山生氣的理由:生讀。
也就是說:還能下田干活嗎?就是不能下田干活。
(2)指導朗讀:你能讀好嗎?你能把生氣、痛苦的語氣讀出來嗎?
(3)那媽媽堅持要為姐姐纏足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讀句子。
問:媽媽看到姐姐這樣痛苦,心疼嗎?(心疼)母女之情,是多么珍貴的親情啊!你怎么知道的呢?(嘆了氣、我也知道、可、被人家笑)噢,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也許女孩子不纏足還嫁不出去呢。媽媽心疼,卻無可奈何。
(4)指導朗讀,把媽媽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11、這種理由真不可思議!同學們這就是陳舊的封建思想,孫中山能接受嗎?(不能)所以他反駁道,既然(引讀)……別人……但媽媽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她只是說:(引讀)你年紀……
12、媽媽是含著眼淚說著,并把孫中山推出了門。
13、比較句子。
媽媽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媽媽擒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1)你欣賞哪一句,為什么?(從“含著眼淚”、可以體會到媽媽的內心。體會到媽媽是無可奈何。媽媽知道孫中山說得有道理。媽媽知道姐姐纏足是痛苦的,但媽媽沒有辦法。
你知道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后,在干什么?所以,我們讀到這,稍微要停頓一下,給人有回味的余地。
(2)齊讀第二句。
14、讀3--6節。讓我們一起來,把孫中山又生氣又心疼和媽媽無可奈何的心情讀出來。
15、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那么同學們看看圖中的孫中山,此時他在想些什么?(課件出示)
16、學生交流。(姐姐……媽媽……自己……)
17、從那以后,(引讀)孫中山再也看不到……聽不到……
(板書:沒有笑臉 沒有歌聲)
18、比較句子:
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那一句話最能反映此時孫中山的內心。點出“深深地”、“幼小的”他雖然小年紀,但永遠不會忘記。
四、學習最后一節
過渡: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但他從小就有一個決心,就有明確的目標,我們來看看,經過努力,最后有沒有成功。
1、自由讀最后一節。
2、問:成功了嗎?(成功了)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給點掌聲。
3、師小結:后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廢除的就是(引讀)……
(板書:首先廢除)
五、展開聯想,表達情感。
1、這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板書:大快人心。)多么讓人高興,千千萬萬個中國婦女聽到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在1925年,孫中山因得了肝癌,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為他立了一個銅像。
2、演示銅像圖,請你對孫中山爺爺說說心里話,用我想對您說:“…………”的句式來說話練習。
六、拓展思維。升華情感。
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許多的陋習存在著,就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許多多的陋習,同學們能列舉一二嗎?生自由發言后師歸納。
面對我們身邊的這些陋習,你們打算怎么做呢?生相互討論后交流。
七、作業:有條理地復述故事。
《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 篇2
《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以鮮活的文字敘述了孫中山親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母親的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故事中的孫中山、姐姐、媽媽人物個性鮮明,有著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筆者認為在指導學生感悟文本中人物個性和對語言的積累的教學時,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三個人物并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嘗試虛擬著讓學生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和交流的方式,使學生走進文本,閱讀課文。
一、與姐姐對話
姐姐是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兄妹的感情、姐姐的受害是孫中山引發破陋習的念頭的主要原因。學生只有去認識姐姐,了解姐姐,學生只有真正的感受著姐姐的快樂,撫摸姐姐被刺痛的心,才是有效的閱讀。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去認識姐姐,與姐姐“對話”。 請同學們找出關于寫姐姐的段落或句子仔細閱讀,盡可能獲得姐姐的更多信息。找到后讓學生聊聊關于姐姐的一些情況。(纏足前和纏足后)讓學生和課文中的人物在對話,就是在目睹了姐姐的勤勞和快樂,感受著姐姐的痛苦和難過,傾聽著姐姐的心聲。
二、與媽媽的交流
課文中介紹給姐姐纏足的是媽媽,媽媽的角色很重要,作者對媽媽的描寫很精彩,塑造一個軟弱、無奈的中國封建婦女形象。童年的孫中山和學生們不理解媽媽為什么要給姐姐纏足,媽媽又是怎樣一個人?所以教學的第二板塊是引導孩子去認識媽媽,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與媽媽交流。
從“媽媽嘆了口氣說”這句話中,讓學生體會媽媽給姐姐纏足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她不敢違背祖宗的規矩。 還從“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這一句中知道了媽媽給姐姐纏足也是很痛苦的。媽媽也在流淚,是一種痛苦的淚,她流的可能還是一種什么樣的淚呢?
通過這兩處的理解大家應該認識了這位偉人的母親,了解了當時孫中山的媽媽的打心眼里不想讓姐姐受這份罪,最終還是屈服于封建禮節的復雜心情。
三、是誰害了姐姐。
課文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讓學生了解封建社會的纏足陋習給中國婦女帶來的殘害,也是孫中山決心破陋習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最后讓學生展開了討論:到底是誰害了姐姐?
四、走近孫中山。
孫中山是本篇課文的主要人物,走近孫中山,認識孫中山,是本課教學的第三版塊。在這一版塊中主要是讓孩子閱讀課文和有關孫中山的補充材料,使孩子們對孫中山有一個比較全面地了解。感受孫中山的勇敢,領略了他的偉大之處。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為文本的知音。文本中所蘊含的文章的精髓或某種觀點,需要教師首先走進文本,與文本通過零距離的接觸,對文本充分的解讀。品味到文章語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間流淌的情感,那兒最感人至深,那兒會讓孩子激動不已,那兒又會讓孩子陷入思考。等等這些作為對話中的首席——老師首先要與文本提前對話,讀出自己的感受來,讀出自己的驚喜來,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帶著孩子走進文章的世界,對話與組織對話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引導學生創造性參與文本的意義生成過程。
《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課文講述了中國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選廢除纏足陋習的事。這篇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孫中山姐姐纏足前的活潑能干,纏足后的肉體及心靈上的痛苦,強烈地控訴了辛亥革命前纏足陋習對中國婦女的殘害,字里行間謳歌了中國苦命先驅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于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氣力作斗爭的革命精神。
全文共8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了孫中山小時候喜歡活潑能干的姐姐。第二-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寫了孫中山的母親受封建習俗的影響,強行給孫中山的姐姐纏足,他的姐姐從此失去了歡樂。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寫辛亥革命后,擔任臨大總統的孫中山首選廢除了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總結主動識字,理解字義。
2.默讀課文,講述故事,練習把話說完整。
3.開展訪問老人的活動,進一步了解纏足的惡習的危害。
4.掌握課文內容,體會孫中山對纏足這一封建陋習的憎恨和敢于同封建氣力作斗爭的精神。
三、說教學方法
(一)朗讀感悟: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安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發展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修改化行為,不應心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主要是孫中山與他媽媽的人物對話,感情真摯動人。在教學中應用很多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的情感。同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適時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二)練習說話: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講講回去了解的纏足的事,想一想孫中山當時有心情,到最后想對孫中山說些什么?等練習說話的環節。這些說話練習,經激發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孫中山破陋習》,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孫中山有一個怎樣的姐姐?(學生自述)
這一環節,教師通過對上節課的復習導入新課。
2.大家知道孫中山有個活潑又能干的姐姐,真讓人羨慕,但好景不長,讀讀課文第七自然段,看看孫中山的姐姐后來變得怎么樣了?看了這一小節,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篩選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a.為什么姐姐沒有的歌聲也沒有的笑臉?b.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幼小的心,這是一件什么事?
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學習課文的第二-第六小節
1.學習第二小節:
讓學生讀課文的第二小節,問媽媽是怎樣給姐姐纏足的?然后再問,這一小節你還知道了什么?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回去所了解到的纏足是怎么一回事?師介紹纏足。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姐姐的痛苦。
這一部份的學習,我先讓學生了解媽媽給姐姐纏足,并且通過問學生:“你還知道什么?”讓學生知道姐姐纏足是如何的痛苦。通過自己了解的纏足和我講纏足的事情知道纏足的確是很痛苦的。最后讓學生帶著這種痛苦去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在體會中讀。
2.學習課文第三小節:
我首先提問引讀課文的第三小節,問學生孫中山生氣什么?心疼什么然后帶著既生氣又心疼的語氣讀一讀課文的第三小節。
這一環節,通過兩個問題,練習學生的想象和說話。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來讀好這一小節。
3.學習第四-七小節:
媽媽又是怎樣回答的?你理解媽媽的話嗎?教師講解為什么封建社會的婦女要纏足?比較句子。還讓學習想一想,在媽媽把孫中山推出房門后,在想些什么?師介紹為什么孫中山從小就有破除纏足陋習的心愿。但是不管他怎樣想,怎樣反對都是無濟于事的,引讀課文第七小節。比較句子。最后朗讀課文。
這一環節,通過幾個問題,比較句子等了解媽媽為什么要給姐姐纏足?知道媽媽給姐姐纏足也是無可奈何的,也是心疼的,但是媽媽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縛不得不這樣做。體會理解媽媽當時的心情。設計:孫中山在想些什么?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然后老師讓學生說說自己昨天穿上自己的小鞋的感覺,體會當時封建社會的婦女纏足以后是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不能出門,得不到平等的對待。所以孫中山早就有破除纏足陋習的心愿。最后通過朗讀,體會媽媽有無奈與心疼,體會孫中山當時生氣又心疼的感覺。
(三)學習第八小節:
(四)總結課文。
(五)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去了解孫中山的故事,寫下來班會課上交流。
《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 篇4
首先說教材
這是本冊教材的最后一課。其中,“破”是課文的文眼,首先交待因誰而破,突出姐姐活潑可愛的形象,重點介紹為何而破,纏足給姐姐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了巨大痛苦,也深深刺痛了孫中山的心。最后點明何時而破,辛亥革命后首先廢除了這個陋習。表現了孫中山愛憎分明,敢于反抗的品質,也滲透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這篇課文與本冊教材中已經出現的《第八次》《臥薪嘗膽》《軍神》《掌聲》《金字》等課文都屬于寫人記事的文章,構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人物專題。要讓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質,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二、說學情
三年級是小學語文的中間學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識字寫字能力和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從文本表面滑過去。特別是對于課文中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還缺乏深刻細致的理解。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特別喜讀故事。特別是寫人記事的文章,都具有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和真摯的情感,最能打動孩子的心靈。但對于課文的主人公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但由于受到時空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了解并不多。這是對學生認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年段目標的要求,以及文本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識字學詞。要求會寫10個生字。掌握“挑水痛苦心疼”等由生字組詞的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培養語感。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孫中山愛憎分明,敢于反抗的優秀品質。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是:理解內容,感受形象,體會情感
難點是:理解纏足造成的痛苦和傷害。
五、說教法學法
我認為,教法和學法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要以學法為中心,教法要服務于學法。
本課教學,按照“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為主線,以感悟為主旨”的設計理念,主要采取情境教學、以讀促悟、角色體驗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和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設計這些方法的出發點是學生,是學生的心智水平,落腳點還是學生,是學生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要在生動具體的語文實踐中,使學生逐步習得和掌握這些方法。
六、說教學準備和教學時間
教學準備包括兩個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要按照四步法預習課文。一讀(讀課文,讀字詞)二查(查資料、查字典)三思(理解課文內容)四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學習新知做準備。重點是讀熟課文,查找孫中山、纏足等有關資料。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首先要在準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上,熟讀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師說,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氣力,都不足為過。只有這樣,才能居高臨下、游刃有余。其次要準備相關的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這里要說的是第一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主要包括以下環節,一是復習回顧,導入新課——二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三是突出重點、精讀感悟——四是總結積累,拓展延伸。
第一步,復習回顧,扣題質疑。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富有情趣的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我會這樣導入新課,這個學期,我們學過不少寫人記事的文章,你一定對他們記憶猶新吧,請說出一個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為什么?(學生會說,我喜歡軍神中劉伯承,他有鋼鐵般堅強的意志。我喜歡《臥薪嘗膽》中的勾踐,它有勵志圖強的精神,我喜歡《第八次》中的布魯斯王子,它有百折不撓的意志。)(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本課的在教材中的地位比較特殊,是最后一篇課文,借此機會,引導學生進行一個簡單梳理,有助于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知識體系)。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影響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人物,他就是孫中山。指導書寫,孫是本課生字,這是一個有趣的漢字,左邊的子就是兒子的意思,右邊是個小,比兒子小一輩的就是孫。書寫的時候要注意子的最后一筆是提,還要注意左右勻稱。在課本上,把這個字認真描紅一遍。(蘇教版教材很重視寫字教學,每課生字都安排了描紅,我們要用好這個資源。)
出示:孫中山畫像,你對孫中山有哪些了解?(同學們已經做了預習這是一個了解學情的環節,同時有助于喚醒學生的認知經驗,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孫中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齊讀課題。你有什么問題?(陋習是什么?為什么要破等)學貴有疑,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樣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第二步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閱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作為讀者,拿到一篇文章,總有先睹為快的心理。特別是在扣題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因此,要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通讀文本,整體感知。)讀書之前,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
整體感知以后,進行學情反饋。
首先出示本課生詞,采取指名讀、領讀、齊讀等方式,檢查指導。重點指導
“挑柴、空閑”等由多音字組成的詞語。
然后交流讀書的收獲: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引導學生充分發言,在交流中理清敘述順序和結構(孫中山愛憎分明的形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按照敘述順序先講了孫中山的愛——喜歡姐姐,再講了孫中山的恨——恨纏足,最后講了——破陋習。)(課標要求,從三年級開始要初步培養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這一環節向學生滲透了列標題把握內容的方法。)板書
第三步 突出重點、精讀感悟
有的學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簡簡單單一條線”來形容語文教學和數學教學的差別。這話很是讓我們感到汗顏和尷尬。的確,語文既要考慮字詞句段篇,又要兼顧聽說讀寫練。但是,一堂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據文本和學生的特點,精心選擇教學的著力點。通過扎實細致的教學,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的目的。具體到這一環節,要抓住表情達意的關鍵句段,引導學生披文入境,以境促讀,以讀傳情,充分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質。
板塊一:抓住人物反差,激發探究興趣。
1、 默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孫中山為什么喜歡姐姐,姐姐有哪些優點?學生會聯系具體語句說出,姐姐很能干,洗衣燒水插秧挑柴樣樣都行。姐姐很懂事,一有時間就陪他一起玩。姐姐很活潑,喜歡唱歌。
我會這樣引導學生,多好的姐姐呀,怪不得孫中山這么喜歡她。帶上這種感受,夸夸這個好姐姐。(充分理解姐姐活潑可愛的形象,為感受姐姐的變化做鋪墊。)
2、 出示第7自然段。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會說,姐姐變了。發生了什么變化?本來經常唱歌的姐姐,現在不唱了,孫中山再也聽不到姐姐的歌聲了。)說得好,聯系上下文對理解內容和人物很有幫助。(學生還會說,原本活潑可愛的姐姐,現在不笑了,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讀,讀出沉默寡言的形象。
3、 把第1/7自然段組合起來,男女生接讀,男生讀以前的姐姐,女生讀現在的姐姐。在反差中引導學生質疑,此時此刻,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姐姐為什么會變?究竟發生了什么?)
板塊二:感受纏足的殘忍,體會給姐姐帶來的痛苦。
出示第三自然段,自讀思考,媽媽在干什么?(媽媽給姐姐纏足)讀出具體的句子。一道一道的纏,纏的松還是緊,為什么?(緊,怎么知道的?從姐姐的反應中看出來,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真會讀書,抓住細節,對理解內容很有幫助。)再讀,讀出這種痛苦。
為了加深理解,我會引入圖片和民諺,對課文進行補充。一是纏足后的腳部變形的圖片,相機介紹,纏足會造成骨骼嚴重變形,感受其殘忍。二是“小腳一雙,眼淚一缸”,進一步感受姐姐的痛苦。再讀,學生的理解會更到位。(之所以補充這些內容,是因為課堂是一個開放、生成的系統,這些內容能夠對文本進行有益的補充,加深對纏足及其造成的痛苦的理解。因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資源意識,只要適合引入,需要引入,就要為我所用。)
正因為這樣,以后的幾個月——引導學生再讀第7自然段。
創設語境,媽媽給姐姐僅僅纏了一次嗎,為什么?(學生會說,不是,一次不會纏出那個樣子,真聰明。有的學生說,不是,因為第7段有“以后的幾個月”。真會讀書。還有的學生說,查找資料知道,纏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天都要忍受這樣的痛苦。真會學習。)
原來,纏足是一個如此漫長的過程,那些日子里,肯定度日如年,引導學生再讀。
板塊三:讀好對話,體會人物的心理
看到姐姐痛苦的樣子,孫中山和媽媽的反應會怎樣?
自讀3.4.5.6自然段,分別畫出描寫孫中山和媽媽的語句,多讀幾遍,看看能從中感受到什么?讀完以后,可以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合作探究之后,進行班級匯報。這一環節的教學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我會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相機指導。
班級匯報的時候,我會引導學生重點比較:兩人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一樣的是心疼。(孫中山,提示語心疼,語言為啥要姐姐受這份罪呢?)(媽媽同樣心疼,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房門)
不一樣的是,孫中山堅決反對(不該去做)媽媽無可奈何(嘆了口氣、可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呀!)
在此基礎上,進行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能促使學生內化文本語言,產生角色體驗,在入情入境的氛圍中與文本、與人物的共鳴。(可以采取兩個層次,一是加旁白,讀出提示語,二是直接讀對話入情入境。)
第四步 總結積累、拓展延伸
1、文章是照亮靈魂的一面鏡子,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了什么啟發,。請寫下來。(按照讀寫結合、以讀帶寫的語文學習規律,促進學生實現情感和能力遷移。)
2、推薦閱讀《不懂就要問》、《孫中山毀神像》等故事。(因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課堂無非是個窗口。要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實現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設想。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板書:
24、孫中山破陋習
愛 恨 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