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
首先說教材
這是本冊教材的最后一課。其中,“破”是課文的文眼,首先交待因誰而破,突出姐姐活潑可愛的形象,重點介紹為何而破,纏足給姐姐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了巨大痛苦,也深深刺痛了孫中山的心。最后點明何時而破,辛亥革命后首先廢除了這個陋習。表現了孫中山愛憎分明,敢于反抗的品質,也滲透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這篇課文與本冊教材中已經出現的《第八次》《臥薪嘗膽》《軍神》《掌聲》《金字》等課文都屬于寫人記事的文章,構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人物專題。要讓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質,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二、說學情
三年級是小學語文的中間學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識字寫字能力和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從文本表面滑過去。特別是對于課文中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還缺乏深刻細致的理解。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特別喜讀故事。特別是寫人記事的文章,都具有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和真摯的情感,最能打動孩子的心靈。但對于課文的主人公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但由于受到時空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了解并不多。這是對學生認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年段目標的要求,以及文本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識字學詞。要求會寫10個生字。掌握“挑水痛苦心疼”等由生字組詞的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培養語感。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孫中山愛憎分明,敢于反抗的優秀品質。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是:理解內容,感受形象,體會情感
難點是:理解纏足造成的痛苦和傷害。
五、說教法學法
我認為,教法和學法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要以學法為中心,教法要服務于學法。
本課教學,按照“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為主線,以感悟為主旨”的設計理念,主要采取情境教學、以讀促悟、角色體驗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和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設計這些方法的出發點是學生,是學生的心智水平,落腳點還是學生,是學生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要在生動具體的語文實踐中,使學生逐步習得和掌握這些方法。
六、說教學準備和教學時間
教學準備包括兩個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要按照四步法預習課文。一讀(讀課文,讀字詞)二查(查資料、查字典)三思(理解課文內容)四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學習新知做準備。重點是讀熟課文,查找孫中山、纏足等有關資料。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首先要在準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上,熟讀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師說,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氣力,都不足為過。只有這樣,才能居高臨下、游刃有余。其次要準備相關的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這里要說的是第一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主要包括以下環節,一是復習回顧,導入新課——二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三是突出重點、精讀感悟——四是總結積累,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