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
我會這樣引導學生,多好的姐姐呀,怪不得孫中山這么喜歡她。帶上這種感受,夸夸這個好姐姐。(充分理解姐姐活潑可愛的形象,為感受姐姐的變化做鋪墊。)
2、 出示第7自然段。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會說,姐姐變了。發生了什么變化?本來經常唱歌的姐姐,現在不唱了,孫中山再也聽不到姐姐的歌聲了。)說得好,聯系上下文對理解內容和人物很有幫助。(學生還會說,原本活潑可愛的姐姐,現在不笑了,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讀,讀出沉默寡言的形象。
3、 把第1/7自然段組合起來,男女生接讀,男生讀以前的姐姐,女生讀現在的姐姐。在反差中引導學生質疑,此時此刻,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姐姐為什么會變?究竟發生了什么?)
板塊二:感受纏足的殘忍,體會給姐姐帶來的痛苦。
出示第三自然段,自讀思考,媽媽在干什么?(媽媽給姐姐纏足)讀出具體的句子。一道一道的纏,纏的松還是緊,為什么?(緊,怎么知道的?從姐姐的反應中看出來,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真會讀書,抓住細節,對理解內容很有幫助。)再讀,讀出這種痛苦。
為了加深理解,我會引入圖片和民諺,對課文進行補充。一是纏足后的腳部變形的圖片,相機介紹,纏足會造成骨骼嚴重變形,感受其殘忍。二是“小腳一雙,眼淚一缸”,進一步感受姐姐的痛苦。再讀,學生的理解會更到位。(之所以補充這些內容,是因為課堂是一個開放、生成的系統,這些內容能夠對文本進行有益的補充,加深對纏足及其造成的痛苦的理解。因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資源意識,只要適合引入,需要引入,就要為我所用。)
正因為這樣,以后的幾個月——引導學生再讀第7自然段。
創設語境,媽媽給姐姐僅僅纏了一次嗎,為什么?(學生會說,不是,一次不會纏出那個樣子,真聰明。有的學生說,不是,因為第7段有“以后的幾個月”。真會讀書。還有的學生說,查找資料知道,纏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天都要忍受這樣的痛苦。真會學習。)
原來,纏足是一個如此漫長的過程,那些日子里,肯定度日如年,引導學生再讀。
板塊三:讀好對話,體會人物的心理
看到姐姐痛苦的樣子,孫中山和媽媽的反應會怎樣?
自讀3.4.5.6自然段,分別畫出描寫孫中山和媽媽的語句,多讀幾遍,看看能從中感受到什么?讀完以后,可以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合作探究之后,進行班級匯報。這一環節的教學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我會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相機指導。
班級匯報的時候,我會引導學生重點比較:兩人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一樣的是心疼。(孫中山,提示語心疼,語言為啥要姐姐受這份罪呢?)(媽媽同樣心疼,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房門)
不一樣的是,孫中山堅決反對(不該去做)媽媽無可奈何(嘆了口氣、可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呀!)
在此基礎上,進行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能促使學生內化文本語言,產生角色體驗,在入情入境的氛圍中與文本、與人物的共鳴。(可以采取兩個層次,一是加旁白,讀出提示語,二是直接讀對話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