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
第一步,復習回顧,扣題質疑。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富有情趣的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我會這樣導入新課,這個學期,我們學過不少寫人記事的文章,你一定對他們記憶猶新吧,請說出一個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為什么?(學生會說,我喜歡軍神中劉伯承,他有鋼鐵般堅強的意志。我喜歡《臥薪嘗膽》中的勾踐,它有勵志圖強的精神,我喜歡《第八次》中的布魯斯王子,它有百折不撓的意志。)(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本課的在教材中的地位比較特殊,是最后一篇課文,借此機會,引導學生進行一個簡單梳理,有助于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知識體系)。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影響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人物,他就是孫中山。指導書寫,孫是本課生字,這是一個有趣的漢字,左邊的子就是兒子的意思,右邊是個小,比兒子小一輩的就是孫。書寫的時候要注意子的最后一筆是提,還要注意左右勻稱。在課本上,把這個字認真描紅一遍。(蘇教版教材很重視寫字教學,每課生字都安排了描紅,我們要用好這個資源。)
出示:孫中山畫像,你對孫中山有哪些了解?(同學們已經做了預習這是一個了解學情的環節,同時有助于喚醒學生的認知經驗,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孫中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齊讀課題。你有什么問題?(陋習是什么?為什么要破等)學貴有疑,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樣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第二步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閱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作為讀者,拿到一篇文章,總有先睹為快的心理。特別是在扣題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因此,要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通讀文本,整體感知。)讀書之前,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
整體感知以后,進行學情反饋。
首先出示本課生詞,采取指名讀、領讀、齊讀等方式,檢查指導。重點指導
“挑柴、空閑”等由多音字組成的詞語。
然后交流讀書的收獲: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引導學生充分發言,在交流中理清敘述順序和結構(孫中山愛憎分明的形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按照敘述順序先講了孫中山的愛——喜歡姐姐,再講了孫中山的恨——恨纏足,最后講了——破陋習。)(課標要求,從三年級開始要初步培養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這一環節向學生滲透了列標題把握內容的方法。)板書
第三步 突出重點、精讀感悟
有的學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簡簡單單一條線”來形容語文教學和數學教學的差別。這話很是讓我們感到汗顏和尷尬。的確,語文既要考慮字詞句段篇,又要兼顧聽說讀寫練。但是,一堂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據文本和學生的特點,精心選擇教學的著力點。通過扎實細致的教學,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的目的。具體到這一環節,要抓住表情達意的關鍵句段,引導學生披文入境,以境促讀,以讀傳情,充分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質。
板塊一:抓住人物反差,激發探究興趣。
1、 默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孫中山為什么喜歡姐姐,姐姐有哪些優點?學生會聯系具體語句說出,姐姐很能干,洗衣燒水插秧挑柴樣樣都行。姐姐很懂事,一有時間就陪他一起玩。姐姐很活潑,喜歡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