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冊數學第二單元線與角教案
教學重點:理解平行線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同一平面”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見過的汽車行駛的痕跡是什么樣的?對,車輪的印是互相平行的。就像這幅圖里的一樣。
出示延緩18頁“看一看”左圖。
請學生舉例:你還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嗎?
出示第18頁“看一看”右圖。邊指圖邊說明: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探究新知。
1、移一移。
(1)請學生用小棒在方格紙上移一移。并說一說移動前后小棒的位置關系。
學生準備2根小棒放在一條線段上(先重疊放在一起),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教師:這兩根小棒經過平移后是什么位置關系?(平行)
如果我們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ab說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2)出示第18頁小魚圖。
先請學生說出小魚圖中每條線段的名稱,然后說出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線,下面繼續學習。出示一張長方形紙這是什么?
請學生用長方形張折兩條折痕,然后打開看一看,根據這兩條折痕,你能發現什么呢?
請學生匯報折紙情況。
3、說一說。
出示教材第19頁“說一說”的三幅圖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線,想一想這些圖案中哪些線互相平行,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4、畫一畫。
你會畫一組平行線嗎?
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組平行線,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啟發:怎樣畫平行線更準確、美觀呢?我們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畫平行線。
三、課堂作業設計
第21頁“實踐活動”
1、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兩次,使三條折痕互相平行。
2、過b點畫直線a的平行線。
四、課堂小結
提問:平行線由什么特點?
怎樣畫平行線?
五、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平移與平行
區分兩直線是否平行的方法:
兩直線不平行,兩線之間的距離有變化,處處不等。
兩直線平行,兩線之間的距離永不相等,處處相等。
教學反思:
第3課時: 相交與垂直
教學內容:(教材21—22頁)相交與垂直
教學目標:
1、 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 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3、 能根據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體會兩條直線垂直的特征。
教學難點:
1、用三角尺畫垂線。
2、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量一量
兩條直線相交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在學習時,先讓學生用小棒或鉛筆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從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觀察、討論這些相交的圖形線與線之間形成什么角,從而引出其中的一個特殊角——直角。學生在確認兩條線之間的直角關系時,要讓學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來驗證。
二、折一折
讓學生用手中的紙折出量條相互垂直的折痕。充分讓學生自己來折一折,學生在折紙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用自己驗證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兩條折痕的關系,來確定這兩條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說一說
1、說一說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2、說一說正方體的哪幾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四、練一練
1、我說你擺。
同桌互相練習:一個同學先放一個小棒在桌上,讓另一個同學,按要求擺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兩條線之間的垂直關系。問:如何確定門框相鄰的兩條邊是否垂直,讓學生自己來探索測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