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 第2單元 角的度量
以前的我們習慣于將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可以掌握的部分,這種視野狹窄的過程使我們看不到了解決問題的整個系統。當我們先見森林,再見樹木,先看到整個系統,再回頭進入細節時,我們對各個部分的重要性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誠如孟子所言:“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可奪矣。”看來,我們小學老師為了更有效地教學生學,真應該“變成小孩子”,習慣于感知性思維,著眼于全局,而不僅是局部。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現在這樣認識量角器,不就是根據了量角器的做法嗎?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教師的教怎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一是要把握“做”的本質,昏昏的教師是教不出昭昭的學生的;二是創設好的情景,調動“學”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學;三是學生自主嘗試,教師相機誘導,“好風會借力,送生上青云”。上完這節課,我相信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的一句話——“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
弗雷登塔爾說:“泄漏一個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的秘密,那是‘壞的’教學法,甚至是罪惡。”以前我們教“角的度量”時,課堂上是少有笑聲的,學生幾乎成了教師教的附庸和工具,學生在課上的活動似乎是玩偶式的活動。現在的課堂上,學生有開懷大笑,有偷偷竊笑,有會意微笑,學生先試先量,先想先說,正確的地方充分肯定,存在的問題一起探討,學習活動順著孩子們學習的天性展開,“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葉圣陶語)。真是“上善若水”,因物賦形。
以前我們教“角的度量”時,一節課下來,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不少學生還不會量角,量角器都不知道怎么擺放;而今天,學生都會量角了,并且理解了量角的本質。也正因為理解了量角的本質,學生變得“自能”“自得”了。為什么以前我們那么費力地教,總結概括出“二合一看”等等要訣,學生學的效果反而不好呢?上完這節課,我明白了,因為以前的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們講了“角的頂點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條邊和0度刻度線重合,看另一條邊所對應的刻度”,但沒有講量角的實質是什么,缺乏整體把握。“二合一看”等等要訣,看似簡潔,頗得要領,其實這是我們成人的偏好,對孩子來說“二合一看”是不得要領的,要孩子們想象出這四個字背后的內含是挺難的。因為孩子們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老師抽象概括出的詞語反而增加學習的難度,教師附加的認知負荷擠占和壓縮了學生生成的認知負荷,所以說我們原來的教法是阻擾了學生自由的“呼吸”。而在學生已進入洞口,感覺恍惚若有光的時候,“量角其實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疊在要量的角上”一語點破,是可以為學生的量角操作提供表象支持,促進學生更有力的“呼吸”的。
還是老子說得好,“少則得,多則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一句話:“道法自然”!
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