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數(shù)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例2、例3及“做一做”,練習七第1題。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一)、知識教學點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掌握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2、使學生能根據(jù)簡單的統(tǒng)計表求平均數(shù)。(二)、能力訓練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三)德育滲透點向?qū)W生滲透事物間聯(lián)系的思想和統(tǒng)計思想。(四)美育滲透點使學生感悟到數(shù)學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邏輯之美,提高審美意識。二、學法引導1、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分”。2、指導學生試算,掌握“平均分”的計算方法。三、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明確“求平均數(shù)”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2.教學難點:區(qū)分“平均分”與“求平均數(shù)”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四、教具學具準備例2水杯掛圖、小黑板、卡片若干、長方體積木16塊。五、教學步驟(一)、鋪墊孕伏1、口算:(用卡片出示)(38+52)÷3 (76—20)÷7說出20÷5表示的意義。 2、一個上下同樣粗的杯子里裝有16厘米深的水,把這些水平均倒在4個同樣粗細的杯子里,每個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過此題,使學生復習“平均分”的意義,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結果是每杯水的實際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過上題這樣的“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也就是“平均分”的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還常聽說這樣的說法,例如:“火車提速后,平均速度達到每小時120千米”,“我們班的語文平均成績是91分”,“某足球隊隊員的平均年齡是26歲,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都是“平均數(shù)”。今天我們就來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數(shù)”問題。(板書課題:求平均數(shù)) 平均數(shù)怎樣求呢?它與以前學習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仔細體會。 2、教學例2: (1)、出示例2: 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高度分別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學生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組織討論:你怎樣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一步明確:所謂“平均高度”,并不是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而是在總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假設水面高度同樣高時水面的高度值。 (4)、教師出示第27頁水杯圖的上半部,問:怎樣做才能使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樣高,而得到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學生操作。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積木,用每塊積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積木按例題的高度要求疊放四堆來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動腦動手操作一下,使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學生匯報操作結果,一般出現(xiàn)兩種方法。 第一種:數(shù)出共有多少個積木,或把積木全部疊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種:直接移多補少。從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從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這說明原來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