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數
(7)、教師出示第27頁水杯掛圖下部分(標有平均高度虛線)。 教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操作,我們得到了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這里有一個問題,我們剛才通過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實際高度發生了變化,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說,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來4杯水水面高度卻發生了變化。而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原值的。例如:高個身高180厘米,矮個身高140厘米,兩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這個160厘米代表的是兩個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個的身體一部分接在矮個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說,求平均數并不要;變原來的實際值。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們不通過操作,直接通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樣計算方便呢? 通過引導學生回答,進一步明確:應先相加求出高度總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數,得到平均高度。 (引導學生操作,使學生感知平均數。從直觀到抽象,幫助建立平均數概念。)(8)、指導學生列式計算 (6+3+5+2)÷4 =16÷4 =4(厘米)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9)、區分例2與復習題,兩題的結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復習題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結果,結果每個杯子的實際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數,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個杯中水面的實際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們的實際高度不要求發生變化。 (10)、反饋練習:教材第29頁第1、3題。 先讀題,口述解題思路,再獨立試做,集體訂正。 通過訂正進一步明確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 3、教學例3: (1)、出示例3: (2)、讀題,分析題意,組織學生討論:兩組人數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盡相同,想要直接比較出哪一組的身高較高,怎么做比較好呢? (3)、根據討論結果,明確先求出每組的平均身高,再進行比較。(4)、列式計算:第一小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第二小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第一小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饋練習:教材第29頁“做一做”第2題。(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在書上直接填空即可。) (計算不是難點,引導學生試算,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發展 1、練習七第1題。 2、小明上學期學習進步很快,數學第一單元檢測成績是75分,以后每單元都比上一單元提高4分,求他上學期數學五個單元的平均成績是多少? 此題對學有余力的同學可提示試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①基本方法,先分別求出各次成績,再求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