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討論,感受榕樹的美麗,體會群鳥紛飛的熱鬧景象,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難點】體會“鳥的天堂”的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充分發表自己見解。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多媒體課件展示。
二、引導學習
1、昨天我們學習了《鳥的天堂》,知道了作者去了兩次鳥的天堂,在離開的時候,產生了這樣的感受:“我感到一點兒留戀。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2、輕讀這段感受,試著圍繞感受提幾個問題,讓大家一塊討論討論。
3、學生自由提問。
(課堂教學中“學什么”“怎么學”是教學的關鍵,此環節讓學生自讀感悟質疑,問題來自學生,適合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教師小結:
⑴ 作者為什么感到“留戀”?
⑵ 為什么說是作者的眼睛“騙”了他?
⑶ 兩個“鳥的天堂”,為什么第一個加引號,第二個卻不加?
⑷ 那兒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
三、學生自主學習
邊讀邊劃邊注釋,也可相互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四、匯報交流,品讀感悟
1、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下列句子,體會榕樹的大、美,鳥的多、歡:
⑴ 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
⑵ 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⑶ 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⑷ 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
2、滲透訓練:
⑴ 這兒的鳥真多,生活真快樂,有的( ),有的( ),有的( ),還有的( )。
⑵ “應接不暇”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那些事讓你應接不暇?
(語文教學“教什么”成為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我想語文應該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即“雙基訓練”不可少,求“活”的同時還要求“實”。)
3、引導討論:
那兒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
⑴ 環境幽美,榕樹大;
⑵ 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鳥食豐富;
⑶ 人們注意保護等。
4、對照所提問題品讀解難。
五、拓展延伸
1、1933年巴金游后寫下《鳥的天堂》,1982年又親筆題寫“小鳥天堂”幾字,使廣東新會市天馬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
(學生觀看錄像。)
2、用一句話表達你此時的心情。
3、小組為單位自由搭配,扮演“游客”“導游”介紹游玩“鳥的天堂”。
4、來自網上的最新消息:由于當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小鳥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改變,大量的鳥兒飛向他方……
5、親愛的同學們,當你看到“鳥的天堂”被破壞,你最想在網上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