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教學案例及反思
【情景說明】1、教材分析:
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范。長于鑒賞的乾隆皇帝有詩云:“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七冊第18課《頤和園》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旅游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游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2、教學目的和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拧≈R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啤∏楦心繕耍
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從中得到陶冶,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恰∧芰δ繕耍
、佟⊥ㄟ^對詞句的理解,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主要內容,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② 借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拧∫龑W生感受頤和園大而美的特點! 、啤W習本課的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
其中學習本課的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學的難點。
4、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向交流活動。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提升到了教學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讓閱讀活起來,關鍵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打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提高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教學中力爭做到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讀、說、議、寫、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
5、教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說說自己旅游過的景點風光。
師:你去過哪里旅游?那里的風光怎樣?
二、出題、讀題
板書課題:
頤和園
認識這個詞嗎?
1、學生朗讀課題:
抽生讀,齊讀。
2、欣賞課件(頤和園)想去頤和園看看嗎?讓我們一起走入頤和園。
課件介紹有關圖片。
3、看完頤和園風光后,感覺頤和園中景色怎樣?
美。
讓我們美美讀讀課題。
齊讀。
三、初讀課文
過渡:頤和園的確是個美麗的大公園,欣賞美麗的風景是種美的享受,欣賞美的文字,更是一種美的熏陶。這節課,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文字帶給我們的美。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篇文章,讀準字音,讀通文章,遇到難讀的詞句可以反復地讀讀。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交流反饋:
、拧¢L廊、宮殿、掩映、堤岸、佛香閣、建筑、姿態不一、神清氣爽、金碧輝煌、聳立、遠眺、琉璃瓦、畫舫、橫檻、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