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
上海市閔行區景東小學 施海燕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朱老師的這堂課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1、整體把握,抓主線: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如在教學中教師圍繞中國臺灣青年無私為大陸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獻骨髓的動人故事,為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橋為主線創設情景,老師以感動為切入點讓學生自由讀文,劃出感動的地方,讀一讀你的感動,和同桌說一說你為什么感動,學生匯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老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的讀,逐漸深入的讀,文章采用各種形式的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老師引讀、范讀等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一讀的環節也是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的。如:“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老師通過放地震錄像,讓學生想象這位中國臺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中國臺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著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以悟促讀,讀悟結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做到了有體驗的讀,傳情達意的讀。
2、適當擴容,合理想象:
朱老師的這堂課讓我們感到無論是語言學習,還是情感體驗都是那么“豐滿”。這還要歸功于朱老師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維的空間,成為情感的爆發點。如:老師補充再現介紹了里氏7、3級地震這個“文本外的特寫鏡頭”后,引導孩子想象中國臺灣青年的家庭會怎樣?躺在病床上的他本該怎么做?但中國臺灣青年此刻想到的是什么?把中國臺灣青年定位在普通的人這個真實的層面,由于他的普通和平常,更凸顯了其的可貴。讓孩子更加感到青年的親切和真實。接著出示李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把“奔波”這一個簡單的詞,放大成一個感人的“特寫鏡頭”,賦予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最后,還安排一個想象的畫面,組織寫話。引導學生想象錢暢在接受骨髓移植手術后,他肯定會有千言萬語要說,他想說什么呢?在《愛的奉獻》音樂的熏陶下,為孩子搭建發揮想象,積極思維的平臺,尋找情感與讀寫的最佳結合點,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細節的處理又是對 “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個主題的濃縮和升華。這個激情導寫的多向性指向,達到了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
此外,朱老師在課堂中出示了地震資料和李博士日程資料,這些資料拓展了學生知識,并能讓學生更加進一步感受到當時情況的危險和李博士為救大陸青年不顧自身安危,爭分奪秒的高尚精神,這些資料對教學目標的落實起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并能進行一個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拋磚引玉──評王琦老師《跨越海峽的生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