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案例
師:同學們,想一想從第2段文字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1:小錢病的很嚴重,很危險。不能再耽擱了。
師:是啊。
生2:找到適合的骨髓很不容易。如果沒有親緣關系,大約在10萬個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個有適合骨髓的人。
師:真的很不容易!
生3:小錢是幸運的,他終于找到了適合的骨髓。我為小錢感到高興
師:你很善良。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會帶給小錢怎樣的希望呢?誰來說一說?
生1:會讓小錢的生命之花綻放。
師:對,重新獲得生命。
生2:會讓小錢蒼白的臉紅潤起來。
師:讓小錢得到健康。
生3:會讓小錢像自己一樣健康快樂地生活,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師:正因如此,所以當余震頻頻襲來,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因為他知道(生接: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師:當家人在這場災難中,毫無消息,生死不明的時候,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因為他知道(生接: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4、師:就是這樣一位一心為他人著想的中國臺灣青年,一個不顧個人安危的醫生,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體里涓涓流出……同學們,想想看,這涓涓流出的僅僅是骨髓嗎?
生1:是中國臺灣青年對小錢的愛心。
師:對,是愛心。
生2:是大陸與中國臺灣的親情。
師:是親情。
生3:是生命的希望。
師:是的。
生4:是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板書:血脈親情)
5、師:是啊,這流出的不僅僅是骨髓,還是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無私的愛,更是小錢生命的希望。但是,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時,李博士帶著剛抽取的骨髓,帶著小錢生命的火種啟程了,大家看這個時間表。(多媒體出示,教師讀)
師:同學們看看這張時間表,你發現了什么?
生1:時間很緊。
師:對,只有24個小時。
生2:從骨髓抽取出來到手術成功用了16個小時。李博士沒有休息,一定十分勞累辛苦。
師:這么辛苦也沒有怨言。
(師:同學們想想看,為了救小錢,只有李博士一個人在忙碌、奔波嗎?
生:不是。
師:還有誰?
生:還有醫護人員和機場的工作人員。)
生3:還有許多醫護人員和機場工作人員為挽救小錢在奔波。
師:海峽兩岸那么多的人在忙碌,在奔波,不顧危險,不顧勞累,都是為了挽救一個18歲的生命。讓我們把感動帶入第六段文字,齊讀這段話。
三、拓展延伸
師:小錢就這樣得救了,兩岸同胞架起了一座生命橋。雖然由于歷史原因到現在中國臺灣也沒能完全回到祖國懷抱,但中國臺灣與大陸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什么時候也不能割舍的。如果小錢與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想想他們會說些什么?
師:是!他們有說不盡的話,千言萬語道不盡兩岸同胞的深情。讓我們再飽含深情地讀讀這篇課文。(配樂學生自由讀)
師:誰想讀讀這篇課文呢?(學生舉手)
師:既然大家都想讀,那我們就一起來合作讀一讀。
教材安排: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飽含了大陸和中國臺灣之間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要通過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兩岸同胞的真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獲得語文知識技能的提升,從而達到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整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楊老師采用了三個層面的閱讀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的設計,還是比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