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課例
【課例名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年級】:四年級
【教材版本】:人教課標版語文第七冊第25課
【課例主題】: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12歲的周恩來對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偉大志向的導火索,在修身課上,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他少年時代就心系祖國的具體表現。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系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分析、歸納、朗讀、感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但因為課文所寫的時代與內容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理解起來會有難度。
【學習需求分析】:
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20世紀初,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的生平了解比較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可以讓學生查找有關舊中國“外國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國主義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國的資料,查找周總理為振興中華所做的貢獻的資料,為深入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時,學生可以先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跡,為理解課文做鋪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遠大志向的過程,深入地體會周恩來樹立志向的情感歷程。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朗讀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開闊學習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難點】: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的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本課例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主要原因】: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后的內心感受,理解少年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的原因。但是由于學生對文中描寫的時代背景很陌生,因此在理解時不能很好地體會在周恩來偉大志向背后的所見、所聞、所感,致使課堂上學生找不出相關的語句,更體會不到人物的內心情感。究其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在于教師沒能領著孩子走進文本。
我以為,要引導孩子走進文本,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教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課時)
一、讀課題,解題。從“崛”的字形入手推及意思再到“之崛”的意思。再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