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
〖片段三〗
師:請同學們閱讀8、9自然段,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后,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用精練的語句加以概括。
生:周恩來看到租界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外國行人膚色各異;中國巡警耀武揚威。
生:還看到了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親人的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受到中國巡警的訓斥,而肇事的洋人卻在一旁得意洋洋的情景。
生:周恩來想起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也真正體會了它含義。
師:“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
生:中國巡警自己把自己不當人。
生:中國巡警把同胞不當人。
生:中國巡警把洋人當人,把同胞不當人。失掉自尊。
生:中國貧窮、落后。
師:是啊,落后就要挨打。
師:文中寫道: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這一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大部分中國人對那些沒有志氣的中國人是恨之入骨的。
生:說明圍觀的中國人也在暗暗發誓:我們要報仇!
生:說明圍觀的中國人都是愛國的,都是有志氣和有自尊的。
師:這時的周恩來又想到了什么呢?
。▽W生閱讀10~17自然段。)
生:周恩來想到了一定要好好讀書,把這些洋人趕出租界。
生:周恩來想到了一定要振興中華。
生:周恩來想到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讓我們一起用同樣清晰而堅定的聲音朗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句話吧。
〖教學反思〗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道結合,對學生進行有機的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幼小的心靈里,少年周恩來聽到了,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給民族帶來的屈辱。 那么我們的學生也應與文本互通心靈的靈動世界,他們也在一次感受主人公的身臨其境中,心靈一次又一次受觸動,他們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終于也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呼聲,這種感情是不請自到的。因此,相機激勵學生滿懷而又情不自禁地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水到渠成的。
〖片段四〗
師:少年周恩來在十二三歲時,就立下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愿,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請看課件,詩配畫。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ń處熤v解寫作背景及詩的內容。)
師:同學們,我們今后有什么理想和行為呢?
生:我從現在起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的教導
生:我也要像周恩來一樣,出國繼續學習,學成回來報效祖國。
生:我也要好好學習,鍛煉身體,長大了像楊立偉那樣,翱翔于祖國的藍天,為祖國爭光。
師:就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經過不懈的努力,讓理想之樹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生根開花結果吧!
〖教學反思〗
春來發幾枝。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思想與思想撞擊的智慧之花就這樣在課堂上競相綻放。學生讀書的目的,在這種思想的滲透中、靈魂的凈化中得到提煉和升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空洞無力的說教,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的語文學習的殿堂。
【專家點評】
語文課在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同時,還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精神底子,要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情感,教師要巧妙地把“金針”度與人。上課伊始,學生對于讀書的目的認識不一,甚至可以說是功利的、淺薄的,但老師此時并不是以大道理來強壓他們,而是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學生、教師、文本、作者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創建精神領域的共識和同在,直至課的尾聲,學生的思想、靈魂得到提煉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