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通用7篇)
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 篇1
【情景說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開故事,作者以陳述事實的語氣,滿懷對周恩來的敬愛之情,通過人物的對話,帶領我們真實而具體地走進了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中國少年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有不同凡響的心聲。如何讓學生走進遙不可及的偉人,聆聽偉大人物心靈的翅膀飛翔時發出的輕響,是本課教學的重要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篇文章重在讓學生在邊讀邊思的語言學習中獲取新的價值取向,進行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并最終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教學過程】
〖片段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我們為什么而讀書,好嗎?
生:我是為了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讀書的。
(全班大笑。)
生:我是為了上大學而讀書的,我爸爸媽媽都是工人,他們希望我考上大學超過他們。
生:為了賺大錢而讀書。
(哄笑。)
生:為了找好工作而讀書。
(默許。)
生:老師,我是為了當科學家而讀書的。
(投以敬佩的目光。)
師:同學們都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理想,有的人的理想很現實,有的人的理想很崇高。是啊,“志當存高遠”,我們青少年只有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從小立志學習,長大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才,造諨于人類,才是我們真正讀書的目的。
師:同學們,你們想了解周恩來跟你們一般大小時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嗎?
生:(異口同聲)想。
師:讓我們一起帶著崇敬的心情走進這位偉人吧。
〖教學反思〗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對話,自然就引出了每個孩子的心中的真實想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話,既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訓練學生思維。話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中,老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思想,才能對每個學生進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急于了解主人公的興趣,這對學生閱讀文章內容,感悟全文主旨作了很好的鋪墊。
〖片段二〗
師:是什么原因使周恩來闖入了租界?
(學生閱讀課文1~7自然段。)
生:是伯父說的話“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阿!”
生:是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奇心:租界地是什么樣的?
生:是伯父說的“中華不振阿!”
生:是周恩來干任何事都喜歡思考的性格:為什么中國人都不能到那兒去,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師:同學們都很會讀書,讀得很仔細,也很善于思考。誰能說說你從少年周恩來身上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他從小就有好奇心。
生:發現他很喜歡思考。
生:我發現他很大膽。
師:我們從少年周恩來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示?
生: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
生:要勤于思考,親自去弄清原因。
生:我也要像周恩來那樣,決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難問題。
〖教學反思〗
教育無痕。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學生閱讀課文,通過人物對話建立起人物印象,通過對照文中人物的品質來同化自己,實現有意義的閱讀。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一個引導位置,而學生卻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邊讀邊思,完成自我學習,獲得知識的過程。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這一教學目標。真正做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學會做人”。
〖片段三〗
師:請同學們閱讀8、9自然段,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后,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用精練的語句加以概括。
生:周恩來看到租界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外國行人膚色各異;中國巡警耀武揚威。
生:還看到了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親人的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受到中國巡警的訓斥,而肇事的洋人卻在一旁得意洋洋的情景。
生:周恩來想起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也真正體會了它含義。
師:“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
生:中國巡警自己把自己不當人。
生:中國巡警把同胞不當人。
生:中國巡警把洋人當人,把同胞不當人。失掉自尊。
生:中國貧窮、落后。
師:是啊,落后就要挨打。
師:文中寫道: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這一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大部分中國人對那些沒有志氣的中國人是恨之入骨的。
生:說明圍觀的中國人也在暗暗發誓:我們要報仇!
生:說明圍觀的中國人都是愛國的,都是有志氣和有自尊的。
師:這時的周恩來又想到了什么呢?
(學生閱讀10~17自然段。)
生:周恩來想到了一定要好好讀書,把這些洋人趕出租界。
生:周恩來想到了一定要振興中華。
生:周恩來想到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讓我們一起用同樣清晰而堅定的聲音朗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句話吧。
〖教學反思〗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道結合,對學生進行有機的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幼小的心靈里,少年周恩來聽到了,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給民族帶來的屈辱。 那么我們的學生也應與文本互通心靈的靈動世界,他們也在一次感受主人公的身臨其境中,心靈一次又一次受觸動,他們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終于也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呼聲,這種感情是不請自到的。因此,相機激勵學生滿懷而又情不自禁地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水到渠成的。
〖片段四〗
師:少年周恩來在十二三歲時,就立下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愿,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請看課件,詩配畫。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教師講解寫作背景及詩的內容。)
師:同學們,我們今后有什么理想和行為呢?
生:我從現在起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的教導
生:我也要像周恩來一樣,出國繼續學習,學成回來報效祖國。
生:我也要好好學習,鍛煉身體,長大了像楊立偉那樣,翱翔于祖國的藍天,為祖國爭光。
師:就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經過不懈的努力,讓理想之樹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生根開花結果吧!
〖教學反思〗
春來發幾枝。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思想與思想撞擊的智慧之花就這樣在課堂上競相綻放。學生讀書的目的,在這種思想的滲透中、靈魂的凈化中得到提煉和升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空洞無力的說教,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的語文學習的殿堂。
【專家點評】
語文課在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同時,還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精神底子,要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情感,教師要巧妙地把“金針”度與人。上課伊始,學生對于讀書的目的認識不一,甚至可以說是功利的、淺薄的,但老師此時并不是以大道理來強壓他們,而是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學生、教師、文本、作者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創建精神領域的共識和同在,直至課的尾聲,學生的思想、靈魂得到提煉和升華。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空間,是師生生命發展的場所,是一群群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的陣地。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能識其道、明其理,感其情、動其衷。
應該說,不論是案例,還是反思,都是一幅鮮活的畫面,一首優美的詩。但案例的反思在深入文本、叩問心靈、帶來心靈的震撼方面稍顯不足,另外若能在教學方法上更靈活多樣,更注重課堂上的動態生成就會取得更佳效果。(沈愛貞)
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 篇2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七組的第一課。本組課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偉人的成長。文章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我在認真備課后,進行了這樣的教學(第二課時):
【案例】
教師播放輕音樂《你的背影》。用富有感傷的語調創設情境,渲染凄涼的氣氛:同學們,這首抒情、凄涼的樂曲名字就叫《你的背影》,這首樂曲把老師的思緒帶入了1976年的長安街,那一刻:高山無語,大海無言,江河垂淚,大地默哀。人們都自發地來到長安街,都想再看看敬愛的總理,都要親自來送送親愛的總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這么多的人自發地來為總理送行?又是什么原因使這么多人如此敬重和懷念周總理呢?是因為周總理那偉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質。因為他從小就有著不平凡的人生理想。那就是──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來立下了如此偉大的志向呢?
學生說自己的體會,教師適時引導:中華不振!
師:你從文章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中華不振”呢?
學生:從少年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
“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
(教師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感受中華不振。)
學生:從“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借。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教師:中國人走進自己的地盤還要“闖進”來,而外國人卻在這里自由出入;看到“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數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時,我們心里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學生:我很悲痛。
學生:我很憤怒。
學生:我很無奈。
……
學生:從“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他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教師:通過一“哭訴”、一“得意”的對比描寫,你有什么感想?并猜測:被軋死的人可能她的什么人?此時她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想法?
學生:我感到當時中國人很無能。
學生:我感到很痛苦。
學生:被軋死的可能是她的父母,
學生:被軋死的可能是她的孩子,
學生:被軋死的也可能是她的丈夫……
學生:她會感到生活的絕望,沒法活下去了。
……
教師:一個中國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走走,看看,還得“闖進”。因為這是外國人在中國的“租界地”!因為──
學生:中華不振!
教師:一個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親人的中國人卻沒處說理,而肇事的洋人卻逍遙法外、得意洋洋。因為──
學生:中華不振!
教師:看到此情此境,圍觀的中國人只能緊握拳頭,卻沒人敢怎么樣,沒人能怎么樣,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也還是因為──
學生:中華不振!
教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為非作歹又豈止是這些呢?補充:舊中國所受的屈辱。
教師: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這些讓人頓足捶胸的現實,當我們聽到這些使人義憤填膺的狀況時,我們會想些什么呢?請你拿起手中的筆寫寫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教師:從租界地回來以后,周恩來想的和我們一樣!所以,當“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說出了他經過深思熟慮過的遠大志向。此時此刻,少年周恩來就在我們身邊,他聽了魏校長的問話,他清晰又堅定地回答──
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著如此胸懷和抱負,魏校長聽了也不敢相信,當魏校長再次訪問的時候,少年周恩來便鏗鏘有力地回答──
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同學們,讓我們再次高聲齊讀少年周恩來這個震憾了所有在場的人,同樣也震憾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回答──
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是啊,少年周恩來有著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獻的一生!
(教師課件展示有關周恩來生前的一些資料。)
教師:周恩來志存高遠,心系祖國。新中國也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像周恩來一樣有宏大志向的人物,我們的祖國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國的經濟才得以騰飛,國家才得以繁榮!就拿我國的──
(教師課件展示新中國的成就。)
教師:同學們,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在科技飛速發展,經濟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應該有什么樣的理想呢?現實生活中,我們又該怎么做呢?
學生: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學生:我們應該為國家的富強而學習和讀書!
學生:我們應該像周恩來一樣,為中華的繁榮而讀書!
學生:我們不光要有大的理想,還應該像周總理一樣為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積極的行動!
學生:我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將來以自己的才能建設祖國,讓中國永遠強大!
……
教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舊中國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走進了那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人飽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歲月,同時,我們也共同見證了少年周恩來的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我們又更深地理解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涵。雖然周總理離我們而去,但他那振興中華的豪言壯語和他那心系祖國、心懷黎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他將永遠和我們同在!最后讓我們再次高聲齊讀課題──
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共祝我們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教師:課下閱讀關于周恩來故事的書,并將你所了解的周恩來總理的故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形式,展示你學習上的收獲。
【反思】
回憶整個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學設計步步精心,努力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教學過程環環相扣,盡力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通過輕音樂《你的背影》和“十里長街送總理”場面的悲壯創設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做好鋪墊。引出少年周恩來的偉大志向后,教師提示“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來立下了如此偉大的志向呢?”師生歸納出:中華不振!緊接著教師提示:你從文章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中華不振”呢?待學生充分地思、讀、說、議后,教師用憤慨的語調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中華不振”。教師為讓學生更深地體會中華不振,提示“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為非作歹又豈止是這些呢?”拓展舊中國所受的屈辱。待學生說出自己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的感受后,教師再提示“從租界地回來以后,周恩來想的和我們一樣!所以,當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說出了他的遠大志向。在此,教師用激昂的語調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少年周恩來的偉大志向。之后教師又說:少年周恩來有著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學生看了周恩來工作繁重的資料后,教師又提示:周恩來志存高遠,心系祖國。新中國也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像周恩來一樣有著宏大志向的人物,我們的祖國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國才得以騰飛!最后,教師提示學生: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在科技飛速發展,經濟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應該有什么樣的理想呢?現實生活中,我們又該怎么做呢?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理想后,教師總結本課,播放令人振奮的歌曲《祖國,你好》布置作業。師生課堂情緒先“抑”后“揚”,教學效果也水到渠成。
2、教法靈活,貼近學生實際,努力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境由心生”,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既注重課前預設,又關注課堂生成。在教師拋出“你從文章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中華不振’”的問題后,教師依學定教,順學而導:從不同角度感受“中華不振”。由于所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時代,教學中我通過抒情的音樂,震撼人心的文字材料,采用“情境教學法”創設有利于教學的情境;在學生品析課文時,我讓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入情入境地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圖片,體會舊中國的屈辱和當時中國人的痛苦。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教出了學生學習本課的現實意義:
在舊中國,少年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那么作為新世紀處于信息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的當代少年應有什么理想?并準備采取什么具體行動實現自己的理想呢?這就是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教學中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愿望和為實現愿望而準備采取和行動。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植根現實的理想才有它永久的生命力!
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 篇3
〔案例〕
教師播放輕音樂《你的背影》。用富有感傷的語調創設情境,渲染凄涼的氣氛:同學們,這首抒情、凄涼的樂曲名字就叫《你的背影》,這首樂曲把老師的思緒帶入了1976年的長安街,那一刻:高山無語,大海無言,江河垂淚,大地默哀。人們都自發地來到長安街,都想再看看敬愛的總理,都要親自來送送親愛的總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這么多的人自發地來為總理送行?又是什么原因使這么多人如此敬重和懷念周總理呢?是因為周總理那偉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質。因為他從小就有著不平凡的人生理想。那就是——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來立下了如此偉大的志向呢?
學生說自己的體會,教師適時引導:中華不振!
師:你從文章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中華不振”呢?
學生:從少年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
“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
(教師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感受中華不振。)
學生:從“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借。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教師:中國人走進自己的地盤還要“闖進”來,而外國人卻在這里自由出入;看到“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數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時,我們心里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學生:我很悲痛。
學生:我很憤怒。
學生:我很無奈。
……
學生:從“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他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教師:通過一“哭訴”、一“得意”的對比描寫,你有什么感想?并猜測:被軋死的人可能她的什么人?此時她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想法?
學生:我感到當時中國人很無能。
學生:我感到很痛苦。
學生:被軋死的可能是她的父母,
學生:被軋死的可能是她的孩子,
學生:被軋死的也可能是她的丈夫……
學生:她會感到生活的絕望,沒法活下去了。
……
教師:一個中國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走走,看看,還得“闖進”。因為這是外國人在中國的“租界地”!因為——
學生:中華不振!
教師:一個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親人的中國人卻沒處說理,而肇事的洋人卻逍遙法外、得意洋洋。因為——
學生:中華不振!
教師:看到此情此境,圍觀的中國人只能緊握拳頭,卻沒人敢怎么樣,沒人能怎么樣,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也還是因為——
學生:中華不振!
教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為非作歹又豈止是這些呢?補充:舊中國所受的屈辱。
教師: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這些讓人頓足捶胸的現實,當我們聽到這些使人義憤填膺的狀況時,我們會想些什么呢?請你拿起手中的筆寫寫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教師:從租界地回來以后,周恩來想的和我們一樣!所以,當“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說出了他經過深思熟慮過的遠大志向。此時此刻,少年周恩來就在我們身邊,他聽了魏校長的問話,他清晰又堅定地回答——
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著如此胸懷和抱負,魏校長聽了也不敢相信,當魏校長再次訪問的時候,少年周恩來便鏗鏘有力地回答——
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同學們,讓我們再次高聲齊讀少年周恩來這個震憾了所有在場的人,同樣也震憾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回答——
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是啊,少年周恩來有著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獻的一生!
(教師課件展示有關周恩來生前的一些資料)
教師:周恩來志存高遠,心系祖國。新中國也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像周恩來一樣有宏大志向的人物,我們的祖國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國的經濟才得以騰飛,國家才得以繁榮!就拿我國的——
(教師課件展示新中國的成就)
教師:同學們,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在科技飛速發展,經濟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應該有什么樣的理想呢?現實生活中,我們又該怎么做呢?
學生: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學生:我們應該為國家的富強而學習和讀書!
學生:我們應該像周恩來一樣,為中華的繁榮而讀書!
學生:我們不光要有大的理想,還應該像周總理一樣為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積極的行動!
學生:我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將來以自己的才能建設祖國,讓中國永遠強大!
……
教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舊中國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走進了那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人飽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歲月,同時,我們也共同見證了少年周恩來的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我們又更深地理解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涵。雖然周總理離我們而去,但他那振興中華的豪言壯語和他那心系祖國、心懷黎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他將永遠和我們同在!最后讓我們再次高聲齊讀課題——
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共祝我們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教師:課下閱讀關于周恩來故事的書,并將你所了解的周恩來總理的故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形式,展示你學習上的收獲。
〔反思〕
回憶整個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學設計步步精心,努力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教學過程環環相扣,盡力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通過輕音樂《你的背影》和“十里長街送總理”場面的悲壯創設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做好鋪墊。引出少年周恩來的偉大志向后,教師提示“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來立下了如此偉大的志向呢?”師生歸納出:中華不振!緊接著教師提示:你從文章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中華不振”呢?待學生充分地思、讀、說、議后,教師用憤慨的語調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中華不振”。教師為讓學生更深地體會中華不振,提示“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為非作歹又豈止是這些呢?”拓展舊中國所受的屈辱。待學生說出自己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的感受后,教師再提示“從租界地回來以后,周恩來想的和我們一樣!所以,當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說出了他的遠大志向。在此,教師用激昂的語調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少年周恩來的偉大志向。之后教師又說:少年周恩來有著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學生看了周恩來工作繁重的資料后,教師又提示:周恩來志存高遠,心系祖國。新中國也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像周恩來一樣有著宏大志向的人物,我們的祖國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國才得以騰飛!最后,教師提示學生: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在科技飛速發展,經濟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應該有什么樣的理想呢?現實生活中,我們又該怎么做呢?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理想后,教師總結本課,播放令人振奮的歌曲《祖國,你好》布置作業。師生課堂情緒先“抑”后“揚”,教學效果也水到渠成。
2、教法靈活,貼近學生實際,努力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境由心生”,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既注重課前預設,又關注課堂生成。在教師拋出“你從文章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中華不振’”的問題后,教師依學定教,順學而導:從不同角度感受“中華不振”。由于所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時代,教學中我通過抒情的音樂,震撼人心的文字材料,采用“情境教學法”創設有利于教學的情境;在學生品析課文時,我讓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入情入境地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圖片,體會舊中國的屈辱和當時中國人的痛苦。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教出了學生學習本課的現實意義。在舊中國,少年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那么作為新世紀處于信息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的當代少年應有什么理想?并準備采取什么具體行動實現自己的理想呢?這就是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教學中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愿望和為實現愿望而準備采取和行動。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植根現實的理想才有它永久的生命力!
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 篇4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城北小學 夏麗芳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七組的第一課。本組課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偉人的成長。文章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整節課上,學生們情緒高漲,積極地投入學習。課后細想,記錄下幾點想法。
一、在閱讀課文中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再現時代背景與人物形象,讓學生有身臨其竟之感
1、通過對“租界”的理解與當時時代背景的介紹相結合,使學生對發生在20世紀中國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狀況有了所了解。為下一步理解周恩來的另人刮目相看的言行作好鋪墊。
2、詞語的理解與展示人物形象相結合:
⑴ 從對“不解”、“打破沙鍋問到底”、“疑惑不解”這些詞語的理解,展示少年周恩來從小關心國事、憂國憂民的品質來。
⑵ 從對“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等詞語的理解,展示出當時中國社會租界這個畸形社會中折射出其代表人物洋人及巡警的畸形心態,一方面洋人憑借自己國力的強大名目張膽地欺凌中國百姓,而那些巡警竟也狐假虎威地在自己的同胞面前顯示威風,真是另人作嘔。
⑶ 從對“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漤縷”等詞語的理解,反映出當時社會背景下,受帝國主義列強和國內無能政府欺壓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的真實情況寫照。
二、通過對文本人物神態的分析,形象再現了人物形象,有效地指導了學生入情地朗讀
1、對第一部分內容中周恩來與伯父對話部分的指導,再現了伯父當時悲傷與無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來疑惑不解與刨根究底的神態,同時通過理解詞語展示人物的神情,促進了學生入境入情地朗讀對話。
2、同時,第二部分在理解“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漤縷”這些詞語的基礎上,租界里洋人、巡警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躍在紙上,非常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好這一部分內容,并為理解周恩來為什么因此而受到“刺激”激發立下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的原因。
三、教學環節安排環環相扣,達到教學目標水到渠成
從對課題的質疑到時代背景的介紹,到少年恩來與伯父對話的指導及學習恩來親眼所見事件的學習,讓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一直想揭開謎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小小少年周恩來會立下如此偉大的志向。
而到謎底揭開時,學生也已能正確地讀寫理解文中的許多重點詞語,并已深入地體會到周恩來一步一步烙下“中華不振”的原因,并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思想感情。同時在學習文本過程中,學生已入情地進行了對話和課文朗讀,這些教學目標已在學生“探根溯源”中實現。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本文教學我分兩課時完成。因為這是一篇回顧我國解放前的一百多年歷史的文章對于當今社會的孩子如果不在課前做大量的歷史感知索然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在第一課時,我花了大部分時間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生平。匯報預習時查字典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的情況。在解決難以理解的詞語時:租界地、帝國主義、耀武揚威,(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我依然讓學生結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能完全局限在詞典的表面意思上)。
在第二課時開始時依然讓學生回憶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文章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篇幅較長,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講下來,就會在40分鐘內完不成教學目標。于是,我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閱讀理解上,因為這件事既是激發周恩來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啟下,貫通全文。深入地體會這段話,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對于理解他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本節課的教學,我最為重視的是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和朗讀方法的傳授。如在體會“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時,我精心地創設情境:我們都是中國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會怎么想?你會怎么做?請談你的感受。配樂老師范讀讓學生從而入情入境,學生讀出了感情,同時也理解了“中華不振”的深刻含義。這一目標也從中達到了。
本節課失敗之處:我讓學生僅局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上了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所以本文的教學目的還是沒有達到,在討論完“華人與狗不得入”讓孩子們直面歷史,心海難平,心有所向時如果能在此時馬上抓住他們對當時歷史的理解上立桿見影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及時的進行拓展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并通過談自己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你要為誰而讀書”?“為國家的什么而讀書”?:(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振興起來了,我要為國家的繁榮而讀書”;“我要為國家越來越興旺而讀書”;“我要為國家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讀書”……)這樣一來學生們心潮澎湃,熱情高漲教學目的也很順然的就完成了。還有在補充周恩來回來后的所思我只有骨架沒有肉顯得很草。不過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精心備課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完美但我要把每講到之處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實哪怕是那么僅有的一點。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一、 緊扣“中華不振”,層層剝筍
初拿到文本時,總感覺課文內容比較散,但細細讀了之后,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于是,我就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線層層剝筍,讓每一個文字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讀書”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愛國報國之情。
但是文章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如果在第一堂課上既要落實一些生字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那樣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幾次的試教,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為直觀的語段就是第八自然段的“一問才知道……只好勸那位婦女。”于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語段進行教學,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設計讓學生從四個活動層面
1、洋人的得意揚揚,肆無忌憚。
2、婦女的哭訴,有怨無處申,有理說不清。
3、巡警的仗勢欺人,耀武揚威。
4、國人的敢怒不敢言。
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背后的沉重,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變換角色,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 創設情境,喚起情感共鳴
1、補充背景資料。這篇課文內容離兒童生活較遠的話題,有的學生甚至認為這樣的場景很可笑、很好玩……對于周恩來說出這樣的讀書目的覺得不可理解,體會不到這句話的偉大。如果說不是借班上課,我們可以課前布置查找資料,可是現在我要在課前5分鐘才見到孩子,孩子們也是第一次接觸文本。于是我就設計一個課前短篇播放,讓學生了解背景,喚起情感共鳴。
2、在教學讓學生換位體驗,喚起情感共鳴。如:假使你就是那位婦女,你想巡警怎樣為你撐腰?如果你在場看見了這一幕,你會怎么說,怎么做?
三、生字詞語的教學豐富多彩,展現個性的魅力。
課文很長,對于四年級的學生初拿到文本要把它讀正確,讀通順很不容易,于是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生字詞語教學,選取最富有代表性的詞語教學達到目標。1、在學生自由讀文的時候巡視,根據學生的難點隨機板書,隨堂矯正。
如:學生問我:“驅使”怎么讀?為什么要“背(第一聲)著大伯”?軋死 懲處
這樣集中的根據學生的難點教學,非常地有針對性,學生在后面的文本學習時就落實得很到位。
2、生字詞語的教學,不僅僅是學詞語,而且讓學生想畫面,聽聲音,作動作,并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自己對詞語的理解。
如:
大屏幕出示:大聲吵嚷衣衫襤褸得意揚揚 鏗鏘有力
我設計了五個梯度。
(2)自由讀讀,讓每個學生自我解決。
(3)誰愿意當小老師。讓優生帶動其他學生,進行了第二步的學習。
(4)誰也能把他讀正確。這是給中下學生再一次鞏固學習的機會。
(5)寫字教學。你看這些詞中,哪個字筆畫挺多,而且是我們要寫的?“嚷”看老師寫,和老師一起書空,老師邊寫邊講:“嚷”要用嘴,所以“口”字旁,右邊還有兩張嘴,大聲喊叫聲音很吵,很多人在叫,就三張嘴了。
(6)你看,祖國的語言文字多有意思,不僅如此,,讀著讀著我們還能讀出畫面,想到動作,聽到聲音。比如:示范:大聲吵嚷。
(7)你也能學著老師的樣來用朗讀來表現其他詞語嗎?學生感情朗讀。
四、在品讀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精心設計練習,學會運用。挖掘課文的空白之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使聽說讀寫協調發展。如:
1、面對這樣的情況,假如你是那位婦女,你會怎么做?可是在當時你們的這些可行嗎?婦女只能————“哭泣”
她會哭泣什么?寫話訓練:
2、比較加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讀讀,體會巡警的冷漠無情、婦女的無可奈何、洋人的肆無忌憚。
句式訓練:“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
以上是自己在課堂取得的成功之處,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知道這樣的課文是不能笑的,當面對學生發笑時,我進行引導:如果躺在那是你的媽媽?……你還能笑得出來嗎?學生還是笑,我該如何處理?
這幾天我進行了反思:
1、短篇的播放形式較好,但沒有收到真正的實效性。假如把前面古代的輝煌的歷史去掉,也許更能激發學生的共鳴,并在學生剛有感觸之時,有針對性地問:“面對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你有什么想說的?”“祖國的奇珍異寶被搶走,你心痛嗎?”
2、當在短篇播放時,有一個學生說錯時,有幾個學生發笑,我就應該及時制止,不能只光顧維護學生的自尊,而忽視課文的基調,也許這樣,后面的課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場面。
3、短篇的運用和語言文字有機結合,這樣情境的渲染更能讓學生入情入境的讀書。如在感受婦女的無奈,有苦說不出,有怨無處申時,適時出現一些畫面學生的情感馬上就能得到提升。
4、教師要有激情,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帶動學生的情感,使教師、學生、文本、作者等產生共鳴。對于我來說,我向來是一個富有激情的人,這是優點,但也是缺點。如果一堂課總是激情澎湃,學生就會感到審美疲勞,適時地有高山流水,小橋人家,輕重緩急,這樣的教學才能給以學生新鮮感,才能引人入勝。
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 篇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周總理的英明事世,現在的孩子了解不多,但不論事世久遠,那顆愛國的心是每個人內心的火,是澆不滅的心火,它在孩子們的心頭燃燒的更旺.
好一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拉開了我們此課的學習.也讓我們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我想這正是我們的孩子所茫然和忽視的.上課前,我和孩子討論了為什么而讀書這個話題,有的孩子說為學歷而讀書,有的孩子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孩子說為了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了以后不掃馬路而讀書……這童語不談胸懷,不談抱負,讓我對孩子充滿了敬佩.
一文里年少的周恩來為什么能語出驚人呢同學們展開了對課文的學習.文中的少年恩來由最初的聽伯父說"中華不振",到出于好奇要親自去看,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課后為了強化拓展,我特意找來了周總理答外國記者問的些許資料讀給他們聽.
孩子們明白了一個領袖,一個領導者除了要有大氣之外,更重要的是英明才智,那就離不開讀書.
最后送他們一句話:和諧中國更需知書明理之智者.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語文傳承的是文化,她較歷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學更顯豐滿。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啟發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課堂上,我圍繞“中華不振”引導學生進行多重對話,租界發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側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研讀,讀中體會、讀中感悟。最后,“中華不振”成為課堂上蓄積情感、掀起高潮的一個支點。
二、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為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
結束了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激發學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課教學中如何讓這種情感延續下去更重要。整堂課上學生帶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去朗讀、去感悟感覺還有欠缺。
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 篇6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根據本課學習目標,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緊扣“中華不振”,層層剝筍。
初拿到文本時,總感覺課文內容比較散,但細細讀了之后,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于是,我就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線層層剝筍,讓每一個文字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讀書”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愛國報國之情。
但是文章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如果在第一堂課上既要落實一些生字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那樣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通過仔細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為直觀的語段就是第八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背后的沉重,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變換角色,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為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先讓自己讀一讀,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邊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選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四人小組交流一下。然后隨機交流,并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為什么中國婦女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國婦女的親人軋死了還得意揚揚,此時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同學們,你現在就是圍觀的中國人中的一員,請你也握緊拳頭,緊緊地握,使勁地握,咬牙切齒地握,你覺得,你想怎樣做?或者你覺得你應該怎樣做?……學生打開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
三、結合學,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若僅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那本文的教學目的尚未達到,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并通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開故事,作者以陳述事實的語氣,滿懷對周恩來的敬愛之情,通過人物的對話,帶領我們真實而具體地走進了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中國少年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有不同凡響的心聲。整篇課文教學,我主要是按這樣的思路進行:中華不振——中華要振——中華必振。在本課時我主要是圍繞“中華不振”這部分組織學習。具體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閱讀規律,整體解讀文本。
本篇課文從內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沈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于為什么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閱讀的規律,以讀為本,從整體感知入手。解題后,初讀課文時,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同時讓學生思考周恩來為什么要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回答,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在學生較充分的感知后,通過“課文中有一個詞能說明,能找出來嗎?”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后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并說說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特別是有一個學生說:“有的是為吃飯讀書,有的是為做官而讀書……看出不僅是巡警懦弱,連書生也沒志氣,難怪中華會不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走進文本,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讀的時間,給深入悟讀教學做了充分的鋪墊和情感準備,又便于教師以學導教,順學而導。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么多的內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在這兩個重點的研讀處理上,我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讀
在導讀“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這一句時,讓學生通過讀悟,體會伯父的復雜心情,引導學生讀出了“無奈”,讀出了“擔心”,讀出了“憤怒”,讀出了“沉重”……這些感悟雖然不同,但都源于“中華不振”,這樣的導讀,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創設情境,深入悟讀
如上文研讀伯父的話,通過導語創設情境引讀,讓學生讀出無奈、擔心、憤怒、沉重……,另外在研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這個重點時,更是運用導語創境的手段:“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發蒼蒼的母親——,這位婦女的親人如果也是你的親人——。”其次,還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如在讀悟時,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這幾個字加粗后,讓學生再去讀讀,有什么不同。把讀與語言形式、內容、情感的感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貼近文本、走進文本,達到情感共鳴。
(三)讀寫結合,內化感悟
體會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首先,我通過多種方法反復朗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帝國主義和中國巡警的憤怒,再以“同學們,假如你當時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并及時補充“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典型歷史資料,讓學生進行寫話訓練,進一步讓學生加深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最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對“中華不振”的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從讀到悟,由悟到說,由說到寫,進行語言實踐,內化語言,深化情感。
3、采用多種形式,關注落后學生。
本次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是學困生學習的有效指導(注重朗讀指導和課堂練習的反饋矯正)。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一是特別注重學生的個別指導,尤其是在學生自讀自己悟時,深入學生,及時幫助。二是盡可能多的為學困生提供鍛煉、展示的機會,如在生字檢查時,特意讓學困生來讀,讀對了就讓他當小老師,給予及時的鼓勵。三是提供學困生進步的空間,如在朗讀指導中,讓學困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的幫助下,逐漸從不會讀到會讀,從會讀到有感情地讀,不斷進步,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一節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高漲,故而在課堂節奏的把握還不夠,另外,感覺在朗讀的指導上還不夠到位,怎樣才能讀得入情入理還待研究。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課文結構嚴謹,層次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
課堂片斷(一)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生1:為振興中華讀書!
生2:為祖國的美好明天讀書!
生3:為祖國的明天更燦爛、更輝煌而讀書!
〔反思〕:
學生是理解題目的意思的卻不能準確地表達,缺少豐富多變的詞匯。讓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個人語言的發展、豐富。
片斷(二):
師:為什么伯父不讓周恩來去租界地?你能找出最關鍵的詞來嗎?
生1:那里是外國的租界地。
生2:沒外說理。
師(有些急):文中有一個詞最能體現最根本的原因,再找找看。(學生的臉上很納悶)
生3:惹出麻煩就糟了。
師(無奈地):中華不振。
〔反思〕:
這是典型的啟而不發,問題出在學生身上,卻反映出教師的提問藝術與高度問題。如果能僅抓課題說開去,文中有一詞與“中華之崛起”正好相反,這也是伯父不讓周恩來去租界地最根本的原因。學生可能迅速地讀到并指出“中華為振”,這也是后文周恩來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最初鋪墊呀!
片斷(三)租界地的一切,哪些地方強烈感受到“中華為振”,找一找,說一說。
生:我從“只見人群……”體會到“中華不振”。
師: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
生:只見……
師:談自己的感受,你想說什么?
生(沉默)
〔反思〕:
學生是有感受,有體會的,可他們只想讀而不愿說。課下,問學生當時的原因,答怕說不好。我理解的“不好”有二,是是語言的匱乏,二是體會的膚淺。學生們辯的少嗎?課堂上這樣的機會很多。真正的原因是思想的懶惰和依賴,因為班里總有那么幾位活躍學生能說的很好,絕大多數同學可以等待。久而久之,我們的課堂成了老師與少數同學的思想交流,多數同學成了觀望者和等待者。能否讓學生動筆寫一寫,然后讀一讀,彼此交流,從根本上告別這樣的等待。
教學反思:
1.課堂容量大,時間分配上不盡合理。“課文講了幾件事?分別是什么?”,還有“伯父為什么不讓周恩來去租界地?”這兩個環節用時長。后面重難點的突破顯得蒼促。
2.重體會,輕朗讀。本單元的重點是學習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備課中,覺得沒有朗讀的必要,圖片可以更有說服力。“婦女哭訴……”、“大不相同……”等處,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因為,當時還有相當同學沒有深切體會。另外,“這時周恩來更……”一句讓學生劃了下來,如果再讀一讀,“中華不振”會更能震憾學生的心靈。
3.學習第三件事,以讀代講,通過朗讀,激發感情,內化感情,由周恩來聯想到自己。在放國歌時,如果能師生齊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自己為我們民族的復興而讀書。
4.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可以更深刻,課堂上沒有達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5.教師課堂語言不豐富,不準確,課堂粗糙,應不斷優化。
插柳何須春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片段及反思 篇7
〖片段一〗
師:是什么原因使周恩來闖入了租界?
(學生閱讀課文1~7自然段。)
生:是伯父說的話“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阿!”
生:是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奇心:租界地是什么樣的?
生:是伯父說的“中華不振阿!”
生:是周恩來干任何事都喜歡思考的性格:為什么中國人都不能到那兒去,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師:同學們都很會讀書,讀得很仔細,也很善于思考。誰能說說你從少年周恩來身上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他從小就有好奇心。
生:發現他很喜歡思考。
生:我發現他很大膽。
師:我們從少年周恩來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示?
生: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
生:要勤于思考,親自去弄清原因。
生:我也要像周恩來那樣,決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難問題。
〖教學反思〗
教育無痕。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學生閱讀課文,通過人物對話建立起人物印象,通過對照文中人物的品質來同化自己,實現有意義的閱讀。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一個引導位置,而學生卻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邊讀邊思,完成自我學習,獲得知識的過程。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這一教學目標。真正做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學會做人”。
〖片段二〗
師:請同學們閱讀8、9自然段,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后,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用精練的語句加以概括。
生:周恩來看到租界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外國行人膚色各異;中國巡警耀武揚威。
生:還看到了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親人的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受到中國巡警的訓斥,而肇事的洋人卻在一旁得意洋洋的情景。
生:周恩來想起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也真正體會了它含義。
師:“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
生:中國巡警自己把自己不當人。
生:中國巡警把同胞不當人。
生:中國巡警把洋人當人,把同胞不當人。失掉自尊。
生:中國貧窮、落后。
師:是啊,落后就要挨打。
師:文中寫道: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這一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大部分中國人對那些沒有志氣的中國人是恨之入骨的。
生:說明圍觀的中國人也在暗暗發誓:我們要報仇!
生:說明圍觀的中國人都是愛國的,都是有志氣和有自尊的。
師:這時的周恩來又想到了什么呢?
(學生閱讀10~17自然段。)
生:周恩來想到了一定要好好讀書,把這些洋人趕出租界。
生:周恩來想到了一定要振興中華。
生:周恩來想到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讓我們一起用同樣清晰而堅定的聲音朗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句話吧。
〖教學反思〗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道結合,對學生進行有機的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幼小的心靈里,少年周恩來聽到了,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給民族帶來的屈辱。 那么我們的學生也應與文本互通心靈的靈動世界,他們也在一次感受主人公的身臨其境中,心靈一次又一次受觸動,他們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終于也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呼聲,這種感情是不請自到的。因此,相機激勵學生滿懷激情而又情不自禁地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