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說課
第二課時進行《憶江南》這首詞的教學,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詞與詩的不同形式,以及所描繪的景色的不同。
關于詞句的理解
古詩文言簡意豐,往往一個詞、一個句子就是一幅畫、一個生活場景,一段心路歷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讓人遐想,引人深思。詞句是構成文章的“材料”,沒有對詩句的理解和把握,就沒有對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一首詩詞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詞語很多,在教學中我著力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全詩的畫面以后,選擇那些畫龍點睛的詞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那些“著一字而境全出”的文眼,展開豐富的想象,浮現畫面,重構意象。
在《獨坐敬亭山》這首詩中,“盡”和“閑”意蘊豐富,是理解《獨坐敬亭山》詩情的關鍵。這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
結尾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課堂上應該著力引導學生細心品讀,根據詩,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讀懂詞語的本義、引申義,反復體味這種“靜”,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望洞庭》中的“兩相和”寫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
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的景象。“鏡未磨”寫出了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呈現出迷蒙之美。“白銀盤里一青螺”寫出了放眼遠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像一件工藝珍品,使人愛不釋手。教學中結合看圖、吟誦來體會理解詩人描繪的景象。
《憶江南》教學中讓學生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與同桌合作學習,相互交流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就體現在這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一個個標點的學習感悟里。
進入古詩的意境
課堂教學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詩境的橋梁:解決疑難字,粗通大意,激發閱讀興趣。讀者要讀出詩情必須進入詩的意境,必須發揮想象。詩詞的意境給讀者一個無垠廣闊的想象空間,讀者進入了就會浮想聯翩,就會感動不已,就會酒不醉人人自醉。
引領學生進入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的尋求詩詞的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作者所描繪的圖景。比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敬亭山和洞庭湖的兩處山水給你帶來的感覺一樣嗎;在《獨坐敬亭山》的教學中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作者描繪的敬亭山的畫面;最后想象著自己就是詩人李白,獨自坐在敬亭山的對面,看著這寂靜的敬亭山,再帶著與詩人同樣的孤獨、寂寞的心情把這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在《望洞庭》中教師用語言去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詩境: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上,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或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