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教學課例
師:請同學讀一讀,讀出忘我的境界。(指名讀、齊讀)
(點評: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熊老師緊緊抓住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魚、畫魚的句子來引導學生體會青年一絲不茍、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品質(zhì),讓學生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片段三
師:我想同學們這時應(yīng)該明白“魚先游到我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他愛魚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
生:我們學過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畫竹子,當時蘇軾說他所以畫得好,是因為他在動筆以前,心里已經(jīng)有畫成了的竹子的模樣。同樣,這位青年畫金魚前,心里已經(jīng)有了金魚的形象,可以說胸有成“魚”,所以他畫魚畫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魚在紙上游動似的。(加亮點分)
師:“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關(guān)系?用自己的話表達清楚。
生:魚先游到我心里,再游到紙上。
生:因為魚先游到我心里,所以魚游到了紙上。(加亮點分)
生:它們之間是因果關(guān)系。
師:你佩服青年什么?(全神貫注、堅持不懈、有毅力。)
師:我也很佩服他,他是一位聾啞人。有句話說得好:“上帝在為你關(guān)閉一扇門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也想到《觸摸春天》中的一句話:“誰都有生活的權(quán)利,誰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點評:如果要把金魚畫活,就要先仔細觀察金魚,使之形象鮮明、生動、深刻。這也就是“魚游到紙上”與“魚游到心里”的關(guān)系,熊老師讓學生在感悟重點語句的基礎(chǔ)上,學生很自然地結(jié)合“胸有成竹”來理解兩者的關(guān)系,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反思
語文教學要“求實”,即樸樸實實,讓學生學得扎扎實實,使學生學有所得,真的能在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養(yǎng)起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在片段一中,熊老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回答“魚能不能游到紙上”的問題,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善于思考的習慣。在片段二中,熊老師讓學生再讀課文,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畫出青年的外貌和觀魚、畫魚的句子,并細讀品味,這實際上是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時批畫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到閱讀的切入口,讓學生知道人物的品質(zhì),豐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唯有真正體會到文本中語言文字的精湛,才會與文本進行著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撞擊。所以,語文教學要重視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對于重點的詞句,要細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處,咬出文字的滋味。
語文教學要 “求活”,“活”就是要講求教學的藝術(shù)性,生動地教學,課上師生互動,讓語文教學深入人心,潤物無聲。教師在課堂上因?qū)W而導,神彩飛揚;學生在課上學語文如沐春風,在課外學語文其樂融融。在片段二中,熊老師在指導學生感悟青年畫魚的句子時,先讓學生理解“工筆細描”與“揮筆速寫”的意思,接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再同桌表演讀,最后師生合作讀,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津津有味,這時,師生與文本完全融為一體了。在片段三中,熊老師巧妙地引導學生從胸有成竹聯(lián)想到胸有成“魚”,這是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體現(xiàn),這是課內(nèi)與課外的有機結(jié)合,這也是一種深層的、具有切合學生發(fā)展意義的語文學習活動。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展現(xiàn)了教學的精彩,給所有聽課的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