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的鈔票(小學語文四年級)
b)從老大爺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中,體會老大爺的樸實、真誠。
(“喜出望外,不停地向眾人點著頭。”“情面難卻”“微顫”“遲疑”“肯定”)(教師板書
c)“我”的心情的變化。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變得輕松了。”)(教師板書:沉重――輕松)
d)理解“遲疑”與“肯定”,“沉重”與“輕松”的含義,感悟老大爺和“我”的心情的變化,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愛、互助和良好的社會風尚。
e)文中三處加引號的“搶”字與不加引號的“搶”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1.當時風大,動作必須要快,要搶先;2.這種行為表面看來是搶,而目的卻是為了幫助老大爺追回錢,是幫助的意思,這就不能叫搶,所以要加引號。)
4.設計復述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a)個人或同桌設計。
b)交流復述提綱,自言自語復述。
c)指名復述。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先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感悟朗讀,然后請學生說說應如何去讀,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四)語言積累
1.讀一讀,理解句子的含義。
當金錢在人們心中高到不恰當的位置時,世界就傾斜了。
↓
↓ 發財不是人生的目的,貧困不是窮人的恥辱。
幸福不在于擁有金錢,而在于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qing。
↓
2.交流課前搜集的與錢有關的名言、諺語,并適當談點自己的見解。
3.選自己喜歡的與金錢有關的名言、諺語摘抄在摘錄本上。
(五)聯系實際,交流討論
這件事發生在今天人們會怎么做?你會怎么做?說出理由。
(結合發生在本地的相同事件以及課前調查的周圍人對金錢的觀點談一談。)
板書設計:
拾金不昧
散落的鈔票 正義 勇敢
智慧
助人為樂
教學反思:
《散落的鈔票》是北師大版教材第七冊第10單元“金錢”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敘述了地鐵站立明為代表的眾人撿拾散落的鈔票、物歸原主的故事。在金錢與道德之間,所有的人都放棄了金錢,字里行間都充滿了人與人之間濃濃的關愛之情,讀之使人感慨。在這篇課文的寫法上,我覺得是對學生作文指導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因此,我想將課文的寫法在課文學習完教給學生。
古人云:“學貴于疑,有疑則進。”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質疑問難,以生為本。在教學中,我常常啟發學生質疑。在教學《散落的鈔票》第二課時,我先引導學生了解整件事情的經過,學生通過對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等的學習也感悟到了眾人拾金不昧的精神。我讓學生回顧課文寫法時,又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課文為什么不直接寫這件事情,而開頭要寫我和立明逛書店和地鐵站的情況呢?”聽到這一問題,我喜出望外。馬上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生開始認為是在介紹我和立明,不讓“我們”出現的太突然,寫地鐵站只是為了交代地址,對于這樣的答案我當然不滿意,于是,我加以引導,問道:“地鐵站寫了些什么內容呢來了。”學生了解到這個問題,但并不滿意,于是我讓學生繼續閱讀第一自然段,通過讀、想了解第一自然段的作用,學生終于找到了關鍵句子“我想立明家里生活困難,也就不再堅持。” 我趕緊接過說:“是啊,他們的確很需要錢哪,可他們卻能這樣——不貪錢,拾金不昧。”學生對文章的寫法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知道了在寫一件事情前不只是要簡單的交代時間、地點、人物,還要將故事情節進行鋪墊,這樣更能突出中心。因此,學習這篇文章的寫法便在孩子們的疑中、議中凸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