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教學建議
盡管每次習作的導語不盡相同,內容也有很大差異,但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誘發他們的習作動機。因此,只要我們能用好教材,按教材的要求組織好創設交際情境的活動,從而引發學生內在的寫作動機,變原來的“要我寫”為“我要寫”,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進入不吐不快的境界是完全可能辦到的事情。
寫什么?是在誘發強烈的習作欲望后,呼之欲出必然要求。為此,本冊教材采取多種方式去激活學生已有的寫作儲備。歸納一下本冊的7次習作,大體采用了5種方式去激活學生的寫作儲備。
一是列舉法。《習作2》、《習作5》都屬于這個類型。比如《習作2》的提示語就提出了“你們班級里在閱讀、表演、保健、禮儀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同學一定不少”,那些同學能獲得雛鷹爭章活動的四枚獎章呢?請你寫一篇推薦文章。這其中的“閱讀、表演、保健、禮儀等”,就列舉了可供學生選擇的項目。
二是提問法。比如《習作3》就是這樣設問的:“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你是用什么辦法解決找到答案的?”
三是提示法。比如《習作4》中的“生活中經常發生一些事情,值得我們去關注,請圍繞最近發生的這類事情,相互談談看法,再寫下來。”
四是討論法。比如《習作6》中所說的“請從以下幾個問題中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展開討論。”
五是體驗法。比如《習作7》中所要求的“組織一次體驗活動,”“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
關于“怎樣寫”和“寫成什么樣子”的問題,教材并沒有特別強調,采用的是在每一次習作中出示一篇或兩篇與學生習作水平相似的例文,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學生:這一次習作可以這樣寫;可以寫成這個樣子。在這里,需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模仿只是模仿,而不能是依樣葫蘆的照抄。千萬不要把例文變成了限制學生自由表達的“樣板文”。小學生的習作一定要在減少限制,放開手腳,讓他們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上著力。
(三)緊緊抓住習作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在的相似聯系,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與整合
關注全體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是這一次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習作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也必然要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大量的實踐業已證明:語文學習的任何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將組成部分置于整個系統之中,并處理好它與其他組成部分的關系,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基于此,在本冊習作教學的進程中,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處理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關系的問題。
1.發現習作與閱讀課文內在的相似聯系,力求習作與閱讀相互促進
從廣義上講,讀與寫是相互聯系的,讀是吸納,寫是傾吐。但是,從讀到寫,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內化與積淀的過程,一一對應、立竿見影的想法與做法,常常會陷入捉襟見肘、難以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所以,真正意義上讀寫結合,是發現與把握閱讀與習作之間內在的相似聯系,逐步實現吸納與傾吐的交融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