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教學建議
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的習作雖然是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呈現的。但它依然和閱讀教材有著這樣或那樣內在的相似聯系。就拿《習作1》來說吧,教材之所以把這次習作安排在這個位置上,顯然與這組課文《走,我們去植樹》、《第一朵杏花》、《古詩二首》的內容有關。當然,這種相關或聯系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聯系,而是宏觀的、內在的。所以,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課文對習作的引領作用;在進行習作教學時,要鼓勵學生運用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式,豐富自己的表達。比如,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情況下,要提示學生注意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詞語、句子、章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那樣:“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2.尋找習作與口語交際的相似性,處理好習作與口語交際的關系
本冊教材《練習1》中“口語交際”的內容是“推薦或自我推薦”。而《習作2》恰恰就是要學生寫一篇推薦文章:推薦班級里在閱讀、表演、保健、禮儀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同學。應該說,這兩項練習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因此,口語交際中的許多經驗是可以遷移到習作中來的。
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學生已經進行過的口語交際的練習中,有許多是與本學期的習作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內在聯系的,我們完全可以以前車為鑒,采取溫故而知新的策略,促進從口語交際向習作的正向遷移。其關鍵是尋找、發現它們之間的有機的聯系。
3.充分利用綜合性學習、探究性活動帶來的動筆機會,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提高寫作的本領。
實踐證明:語文綜合性學習以及探究性活動的開展,能夠給學生帶來許多動筆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用好每一個動筆的時機,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習作能力。問題是要我們,審時度勢,見縫插針,適逢其時,水到渠成,讓動筆寫作真正成為開展饒有興趣活動的一種需要、一種必然。
教材是搞好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平臺,但它同時又需要我們去開發,需要我們以此為基點去進行二度創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堅信:只要我們牢牢地把握《語文跨稱標準》的基本理念,創造性地用好教材,四年級下冊的習作教學一定能跨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