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案例
妙釋課文題眼 激發探究欲望---《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案例
背景分析: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在向法國繪畫大師達仰學畫期間,為了使自己不受外國學生的侮辱,不顧生活清苦,下定決心,刻苦鉆研繪畫技藝,終于學有所成的故事。這篇課文的題目中的“勵志”一詞較難理解,而理解這個詞又是理解課題、把握文章的關鍵。因此要化解難點,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勵志”一詞,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悟徐悲鴻強烈的愛國之心、奮發努力的進取之心。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在我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畫家、美術教育家,名叫徐悲鴻,你們聽說過這個人嗎?
生1:我知道徐悲鴻一位畫家,他畫的馬非常出名,我家墻上有一副他畫的《八駿圖》。
生2:我看過《少年徐悲鴻》,他小時侯就非常愛國。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徐悲鴻厲志學畫,故意將“勵”寫成“厲”)
生:(紛紛舉手)老師,“勵”字寫錯了!
師:是嗎?哪里寫錯了?
生:旁邊還差一個“力”呢!
師:這個“厲”是什么“厲”?
生:是厲害的“厲”,嚴厲的“厲”。
師:(教師隨手在“厲”的后面,用彩色粉筆加上一個“力”)你們知道,這個“勵”又是什么“勵”嗎?
生:是鼓勵的“勵”,激勵的“勵”。(生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生:“勵志”是什么意思呢?
師:“勵志”就是“樹立志向”的意思。
生:“勵志”是不是就是“立志”的意思?(教師在黑板上寫下“立志”)
生:一樣!
師: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把題目中的 “勵志”寫成“立志”,這樣寫不是容易一些嗎?
師:其實“勵志”跟“立志”是有區別的。區別在哪里?就讓我們認認真真地學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答案。看看誰先把答案找出來?
師: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
課后反思:
課文題目中的“勵”字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教師在板書課題時故意留下破綻,讓學生“發現”錯誤,不動聲色地加以引導。這樣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緊接著,讓學生分析“勵志”與“立志”的異同,學生誤認為“勵志”就是“立志”,這是很正常的。此時學生尚未接觸課文,若是將正確解釋硬塞給學生,學生不容易一下子就轉過彎來。教師將以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拿來給學生辨析。這是教師在教學中發現了錯誤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將錯誤當作教學資源來開發。教學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課文,尋找正確答案。相信學生經過認真研讀之后,定會理解“勵志”的意思,徐悲鴻的愛國情懷、刻苦學藝的精神也會隨之凸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