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在老師所呈現的問題中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學習,遵循學生會的老師不講的原則,教師只在展示交流時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和引導學生學習的平臺。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通過仔細品讀體會人物情感,積累內化文中的語句。
能力目標:學習第二大段的構段方式。
情感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感受徐悲鴻的愛國之心,領悟他的堅定志向。
學習目標:
1、通過具體的語句的仔細品讀,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體會文中人物情感
2、學習課文中第二大段的構段方式——先總后分,先概括后具體。并加以應用。
3、向徐悲鴻學習,學習他那矢志不渝,為國爭光的決心和愛國心。
教學重點: 課文第二大段(四、五、六自然段)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上一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初讀了課文,初識了徐悲鴻,這一節課我們繼續走進這篇課文。
2、明確目標:出示學習目標。
3、預期效果: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課文中一定有某個詞,某句話給你印像深刻或對你有所啟發?
(奮發努力,不知疲倦……功夫不負有心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一篇課文濃縮成一個詞或一句話存儲在我們的頭腦中,這就叫做“把文讀短,把書讀薄,老師相信同學們有了上一節課對課文的初讀,再加上這節課的細讀,一定會對文中的人物有一個更為全面的理解,老師也對文中的一句話深有感觸,出示:功夫不負有心人。
二、民主導學
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寫下這句話,讀一讀,想一想,看一看,面對這句話你想了解什么?學生質疑(有心人是誰,功夫是什么,他是怎么下“功夫”的,下了功夫的結果怎么樣……)
“功夫”的意思哪位同學提前查過了,給同學們說一下(功夫指的是時間和精力,負是背棄,辜負,有心人是有某種志愿的人)
1、問題呈現: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想徐悲鴻的“有心”是指什么?用一句話來回答。
(2)自由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想徐悲鴻是怎樣下“功夫”的?用“——”劃出來。
(3)讀課文第六自然段,想“功夫”到底有沒有辜負這位有心人?具體體現在哪句話當中,用“﹋”劃出來。
2、自主學習
教師巡視,了解學情,提醒學生把弄明白的和沒有弄明白的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展示交流:
(1)徐悲鴻的有心指的是什么,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老師相機板書——真正的中國人,請同學和老師一起書寫。
師問:那在徐悲鴻的眼里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人?(刻苦努力,有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