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盜火》說課稿
然后,我重點指導讀好本文中的人名、地名及長句子。(如:太陽神阿波羅、主神宙斯、奧林匹斯圣山、高加索山、希臘大英雄赫剌克勒斯;長句子:1、當太陽神阿波羅駕著太陽車……偷取了火種。2、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鐵鏈把普羅米修斯鎖在……讓他經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幫助學生通過初讀關。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為了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我引導他們聯系日常生活,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火”。設想地球上沒有火種時,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從而過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學生朗讀、體會沒有火的巨大痛苦。
第二課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精讀感悟,入境體會。為此,我設計了四大版塊,它們分別是:一、一點突破、理解“盜”的意義;二、角色置換,體驗“盜”的過程;三、自主研讀,感受“盜”的后果;四、情感升華,品悟“盜”的精神。
第一版塊:一點突破,理解“盜”的意義。
先動態顯示“盜”字,讓學生理解字意。學生可能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偷取、盜取”。教師追問,它與“某某家庭被盜”的“盜”有什么不同?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需要孩子靜下心來走進文本,只有解讀文本才能全面理解。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互相討論交流,屏幕相機出示:
1、普羅米修斯是個勇敢而極富同情心的神,他看到人類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決心為人們盜取天火。第一句話通過抓住“極富同情心”、“決心”等詞的理解,讓孩子初步明白普羅米修斯是為了解除人類生活的困苦而去行盜。
2、第二句“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理解這句,結合復習第一自然段,對比思考“有火時代”、“無火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況的改變,體會他的這種舉動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英雄行為,引發孩子對英雄的尊敬。
這樣設計,學生能理解兩種“盜”的不同意義。
第二版塊:角色置換,體驗“盜”的過程。
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表演,體驗普羅米修斯盜火的過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三自然段。這樣設計是源于新課程的理念,即“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讀懂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表演,再現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情景,在評價中體會(躲在)、(悄悄)、(插進)、(偷取)等詞,進一步理解普羅米修斯是一個勇敢、機智的神。
“普羅米修斯真是既勇敢又機智,現在他帶著火種小心翼翼來到人間”,在教師的敘述中,“普羅米修斯”手舉火種來到學生中間。師生采訪“普羅米修斯”:為什么用手捂著火?結合理解“小心翼翼”,體會火種帶到人間的艱辛。隨后讓學生與“普羅米修斯”進行對話,并盡情表現自己看到火種后的好奇與欣喜。
這樣設計,既填補了文本的空白,又促使學生形象理解了“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此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學習,不失為深刻理解文本內容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