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壯歌》教學實錄三篇
(4)生:我覺得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句話很感人。
出示:“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
師:請同學們讀讀這句話,把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寫在書本上。
學生人人動筆寫話、交流。
(其中有一位學生寫道:山澗上空,一道弧線的完成,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終結;另一道弧線的完成,意味著另一個生命的新生。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作橋墩,支撐起了小羚羊生命的支點,小羚羊由此獲得了第二次生命。那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不僅僅閃現在我們眼前,更鐫刻在我們的心上。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悲壯,令我們終生難忘。)
師:請同學們把這句話背下來。
[評]教學的過程,是一種體驗的過程,是對人的自我生命的升華和超越。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信息的吸收,更是以內化為特征的構建。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是自己在創造著自己。
(5)師:獵人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此時,獵人們會想些什么?
生:獵人看到這驚人的一幕,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生:羚羊們的行為大大出乎獵人的意料,獵人們感到非常震驚。
生:獵人們看到這些小羚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看到了老羚羊,想到了自己。他們受到了教育,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他們不忍心再去傷害這些無辜的生命。
[評]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關心自然、關愛生命、促進人和環境的和諧,這樣的教育才能可持續發展的。
四、回歸課題,點明主題
師:“蟻國英雄”和“生命橋”除了同樣使老師、同學深受感動,你認為還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蟻國英雄”中的螞蟻和“生命橋”中的羚羊都是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的。
生:外層螞蟻和老羚羊都以自己的死亡換取里層螞蟻和年輕羚羊的新生。
師:課題“生命的壯歌”中的“壯”,用哪個詞理解最確切?
(生:悲壯)“歌”是什么意思?(生:贊歌、頌歌)
師:“蟻國英雄”和“生命橋”這兩個小故事,共同演繹了一曲“生命的壯歌”,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課題。
[評]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深刻領會課題含義,提高語感能力。
五、課外延伸
師:這兩個小故事都是講動物的,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可歌可泣的事例也不少。“蟻國英雄”是“生命的壯歌”系列之一,“生命橋”是“生命的壯歌”系列之二。如果你是有心人,可以收集這類事例,來續寫“生命的壯歌”系列之三、之四……
[評]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不是把學生封閉在課堂里和課本中,而是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一堂課是結束了,但那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中點,而不是學生學習的終點。教師將這堂課的句號改成了省略號,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認識生命的價值,或許能給他們帶來一生的啟迪。
總評:
這是一堂體現并實踐著《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課,它時時處處貫徹著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思想,煥發著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