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實錄
[生于師對讀,師著意把“不須歸”三個字悠長地讀]
師:下面我們交換一下,行嗎?
生:行!
[師與生對讀,學生在教師朗讀語調的導引下讀得有點“小意思”了。]
師:你看,這樣一讀,詞的味道就出來了。是不是?
生:是。
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咱們再來讀一次,老師讀課題和作者你們讀后面的。漁歌子,唐,張志和!
生朗讀詞。
師[用體態提示學生]:斜風細雨——
生[沉靜、悠長地]:不——須——歸——
二、讀,感受詞的意象之美
師:什么叫“不須歸”?
陳紫晴:不須歸,就是那個,那個,那里的風景太美了,實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須歸”,不想回家。
師:嗯,她不僅說出了“不須歸”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還說出了原因,是因為這兒的——
生〔雜然〕:風景很美。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來,請你說。
生:他想把魚釣滿,滿載而歸。
師:噢,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默然,不知所謂。
師:來,讀一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來!
生:因為他戴了箬笠,披著蓑衣。
師: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點看看注釋,看明白了嗎?
生:看明白了。
師:這箬笠和蓑衣,我們還可以結合我們的插圖來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沒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編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師:那就相當于我們今天的什么?
生〔雜然〕:雨帽/雨衣。
師:對了!他戴著雨帽,穿著雨衣,不愿意回家,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因為這兒的風景——
生:太美了。
師:是的。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夸他的,來,讀一讀!
生:詞中有畫,畫中有詞。
師: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
生:畫。
師:里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生標畫。師巡堂。
師:好,已經有同學找到了,現在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來,發現了哪些景物?
生:我發現了“西塞山”。
師: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斜風細雨——一共有多少種?
生:九種。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
生:“西塞山”用綠色。
師:說說為什么?
生:因為西塞山里面長滿了樹,所以山清水秀。
師:山清水秀,說得很好!綠色的西塞山。
生:我想把白鷺,畫成白色。
生:桃花畫成粉紅色。
生:把流水畫成綠色。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樣可以更清澈。
師:把流水畫成綠色,會更清澈。老師想起了一句詞:春來——
生:江水綠如藍。
師:還有嗎?
生:我想把鱖魚畫為淡黃色的。
師:淡黃色的鱖魚。還有嗎?
生:箬笠和蓑衣都可以畫成青色和綠色。
師:哦,綠色和青色實際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這里卻說“青箬笠,綠蓑衣”,可見他非常注意遣詞造句。好,請同學們看黑板。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寫在畫紙上,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么寫呢?比如[教師示范西塞山、白鷺、流水、鱖魚,把“桃花”和“斜風、細雨”預留給學生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