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實錄
生:悠然自得。
生:漁父很享受的感覺。
生:自由自在。
師:自由自在,說得真好!是的,張志和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就喜歡這種悠閑,這種自在。〔板書〕雖然湖面上吹著乍暖還寒的風,還下著斜斜的細雨,他依然寫道——
生〔飽含情味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他依然寫道——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卻很擔心他。擔心他長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煩來,于是出錢給他蓋了一所草房,還寫了一首詞送給張志和,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來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由讀和詞。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一讀。
生讀和詞。
師:她讀得很有感情,是不是?
生:是!也很有節奏。
師:那么,有一個地方需要注意:草堂松徑jìng已勝攀。一起來讀!
生:草堂松徑jìng已勝攀。
師:會讀了,有本事;讀懂了,更了不起。你們讀懂了嗎?
生面面相覷,默然不作聲。
師:有的同學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問一問,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生:回去,回家。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還”是什么意思?
生:回!
師: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趕緊——
生:回家!
師:好,我也來勸勸大家。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深情地] :且須還。
生[深情地]:不須歸。
師[激qing地]:且須還!
生[激qing地]: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啊!哥哥知道答案嗎?
生:不知道。
師:那么,請你用詞來告訴哥哥[出示課件]。怎么來寫呢?可以寫“西山青,白鷺飛,烈日當頭不須歸。”你還可怎樣寫呢?來,拿出你的筆,在紙上寫一寫。
生寫“詞”,教師巡視。
師:好,他很快就想回答了。來,聽一聽。
生:桃花沒,鱖魚肥,烈風暴雨不須歸。
生:鱖魚肥,桃花美,天打雷劈不須歸。[眾笑]
生:風景好,鱖魚肥,暴雨斜風不須歸。
師:斜風?不夠強烈,暴雨疾風不須歸。
生:風景好,水又綠,還為滿足不須歸。
生:斜風吹,細雨下,斜風再大不須歸。
生:桃花香,鱖魚肥,悠然自得不須歸。
生:桃花美,鱖魚肥,迷人風景不須歸。
師:風景太美了,他——
生:不想回去。
師: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只有這個原因呢?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張志和這個人。課件播放:(張志和本名張龜齡,他從小便才華過人,16歲的時候,他中了舉人,還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來他因事而被貶官。之后,他干脆辭官歸隱。隱居在太湖一帶,整日扁舟垂釣,過著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但他釣魚卻很奇怪,《唐書.張志和傳》中曾這樣記載:
師:怎樣記載得呢?讀!
生:“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師:“每垂釣,不設餌”,你讀懂了嗎?
生:他每次垂釣都不投魚餌。
師:你有疑問嗎?
生:為什么他不裝魚餌卻能夠釣到魚?
師:沒有魚餌,怎么可能有魚兒上鉤呢,是不是?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覺得他釣了些什么?
生:他釣了一些休閑回來,讓他自己的心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