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納》說課與反思
《卡羅納》節選自《愛的教育》一書,是人教版課標本第七冊第六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安慰他,默默地關愛他。
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追求簡約,追求和諧。在課前,我努力抓住本次教科研培訓活動中周老師談到的 “九點”去鉆研教材,理清文本的思路。
首先,在教材處理上,追求簡約,剪裁重縫。上課時我努力抓住“卡羅納遭受的巨大的不幸”和“大家關愛”這兩條線索展開教學,通過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到體現卡羅納痛苦和大家怎么關愛的句子,細細品讀體會。在品讀句子的過程中,我也不忘滲透學法的指導,那就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方法。
其次,努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追求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達成。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領。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不斷滲透。引領學生尋找感受周圍的人對卡羅納的愛的詞句,從動作、眼神、心理等方面捕捉愛、感受愛。如體悟“我本想跟他說幾句話,但不知說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臉貼在他的耳朵上,對他說:‘卡羅納,別哭了。’”時,千言萬語化為“放、貼”,做這個動作表示什么?請你把動作背后隱藏著的東西朗讀出來。千言萬語還化為一句話——(齊讀)“卡羅納,別哭了。”又如:“放學的時候,大家圍在他身邊,誰都沒有說話,只用關切的目光默默地看著他。”我用一句“目光默默地看著他,什么話都沒說,那一雙雙眼睛里寫滿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羅納的同學,你要用這目光告訴他什么?”將學生置身于同學和卡羅納的直接對話中,激起了學生的情感波瀾,對話中加深內化了關愛的情感憐憫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正沉浸在愛的教育中。在此基礎上,追問:“這些‘愛’卡羅納感受到了嗎?從哪兒看出來?”抓住“他什么也沒說,也沒有抬起頭來,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體會卡羅納將堅強面對現實,成為生活的強者的內心感受。
不過,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自以為這樣抓住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精髓,效果一定不錯,可結果還是不夠“有效”,因為這堂課我一課時無法完成。于是,在課后的教研組活動中,我再次請教教研組的老師們。那時,周老師和甘老師的點撥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我這個人還是“太小氣”,這也舍不得,那也不舍得。結果,在課堂上我帶領學生賞讀了大量的句子,卻沒有挖深、挖透,造成時間來不及。看來,在品讀課文時,我們要學會“舍得”,尤其是略讀課文,更要抓住重點,不應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