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最后指導學生讀對話,抓細枝末節,細細體會記錄的苦.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記錄對話:
從金銀花名字由來,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個省略號體會到的李時珍記錄的內容詳細且多;從嚼藥草體會他記錄時認真、仔細,不怕犧牲等,都是學生在品讀這段文字過程中所領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結論“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
這樣,從多方面深入體會到了李時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去體會李時珍一心為民的精神。
課后我深深地思考:課堂上如何根據學生的理解層次來刪減我們的預設呢?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過程。但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進行刪減教學環節,我們教學設計與教學都應是靈活多變的。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費30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于寫成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嘉惠后世,奠定了他作為和醫圣張仲景齊名“醫林二圣”的地位。《本草綱目》還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譯本,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國際影響。醫圣李時珍的名字,不僅在我國醫藥史上閃耀著熠熠光輝,而且還不容置疑地載入了世界科學偉人的名錄。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寫的就是李時珍為了編寫《本草綱目》而尋訪藥材的一天。李時珍的醫圣風范如果用事情來一一羅列,恐怕兩火車也不夠裝。但這篇課文把醫圣的形象蘊藏在細節描寫里,讀來既讓人感覺李時珍的親切慈祥,又能凸顯李時珍的醫圣風范。
一是動作描寫。
當龐憲和李時珍來到一座破敗的古寺前,“李時珍輕輕推開門”。一座破敗的門古寺李時珍尚且要“輕輕推開”,可見他愛惜物品的程度,萬民的生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正是因為有了對萬民生命的熱愛,才能對一草一木一物懷著珍惜的情感。
“夜幕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論地位,李時珍在徒弟之上;論年紀,李時珍當時已經“快50歲了”,而龐憲才20多歲。但李時珍卻沒有擺師傅的架子,和徒弟一起去找枯枝雜草。可見李時珍是多么平易近人!
二是語言描寫。
當龐憲看到房屋輪廓時,忍不住喜出望外地說:“先生,你瞧!”而此時李時珍卻什么也沒有說。而“近前一看”是“破敗的古寺”,龐憲什么話也沒說,可見失望的程度。但在這時,李時珍卻對龐憲說:“我們就在這里住一夜吧。”對比師徒二人的話,不難發現龐憲的樂極生悲的情感變化,而李時珍卻始終波瀾不驚,那時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醫圣的處變不驚可見一斑。
在火邊,李時珍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李時珍和徒弟為了《本草綱目》,過的是饑餐渴飲,曉行夜宿的生活,怎能不苦?可是李時珍自己卻不叫苦,反而關心的問徒弟‘覺得苦嗎?’好一個體貼的師傅,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李時珍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可見,他是多么體諒年輕人,關心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