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一(費爾教育整理版)
那么,如何擺正科學小品文中的“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呢?
首先,我贊同這是一篇寫景散文,非常美——景美、情美、語言更美。
其次,我覺得除了要充分感受它的美之外,還要了解其形成的特殊條件——從而進一步感受其“珍貴”,由此,從它們身上,我們不僅享受到了美,還讓我們由衷地提出保護自然奇特景觀的內心需求。
思考中……
這篇課文有好多老師一不小心把它上成了自然課、科學課;或者把它上成欣賞課,很失分寸。我認為應該教孩子,課文是用怎樣的說明、描寫文字和用怎樣的方法來有條有理地介紹霧凇的。
看課后的練習之一:說說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課堂教學中,“說說”是我們主要要訓練的,落實的,是手段是過程也是目標。而說的內容——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就是“科學小品文”中的“知識”了,它是課堂上訓練、落實以達到教學目標的載體,不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對象。
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
文本解讀——霧凇奇觀
“三九嚴寒”,“大地冰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哪,這八個字凝聚了多少寒冷。“三九四九冰上走”,“嚴寒”與“冷”“寒冷”是有程度的區別的,此二字真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大地冰封”,怎一個“冷”字了得?北國風光,嚴寒至極,就在開篇八個字中顯現出來了。在這樣的季節里出現了美景——霧凇,怎能不讓南國的我們覺得“奇”呢?仔細看,“潔白晶瑩”顏色質感的美,“綴滿”數量之多的美,“銀光閃爍”光澤動人的美,都讓我們覺得霧凇是“聞名全國”的“奇”觀。
霧凇之奇,奇在它的形成條件和形成過程。“嚴寒季節”——當年 12月至第二年2月間;“飽和的水汽”——豐滿水庫的水汽,松花江上的霧氣,“總是”“彌漫”“陣陣”;“遇冷凝結”——4攝氏度—零下30攝氏度。這些外在條件缺一不可,奇啊!吉林霧凇更奇在形成過程。形態變化之奇:霧氣——白銀(鍍上)——銀線——銀條——銀松雪柳;過程神秘:隨風飄蕩,籠罩,淹沒,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些充分顯示著霧凇形成在悄然之間,在不知不覺中。那么作者怎么會寫得如此詳細,如此動人呢?“每當夜幕降臨”可見作者觀察次數多,“最初——逐漸——最后”可作者觀察有耐心,很細致。
清早,人們贊嘆霧凇的神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大自然像魔術師,把霧凇奇觀奉送給世人,多么奇妙啊!讀著這樣的詩句,讓人想起那“一夜”間的悄然巨變,想起開篇所描繪的“奇觀”。
從題目看,作者就是想讓大家了解霧淞這樣一個自然現象。從行文上看,作者將重點放在了第2自然段,即霧淞形成的條件和過程。從深層次來看,作者為什么要介紹霧淞,因為他感覺到霧淞很美,這種美不光是形態上的美,也美在它的形成過程。作者的介紹讓讀者身臨其境,仿佛自己就沐浴在暮色霧靄中,當恍過神來一看時,這些霧氣竟然附著在樹枝上,變成了一個個美麗的銀條兒,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我更傾向于它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的觀點。但不管它是什么文體,并不影響人們的審美享受。
我個人認為,科學小品文與其他散文的區分還是比較明顯的。
一是科學小品文的內容有其獨特性,一般是向讀者普及某種科學知識,如本文,主要是普及“霧凇是如何何形成的”這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