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血脈親情 喚起學生愛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說課稿
一、深入文本說教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橋非普通橋,它是以生命點燃生命,以大愛堅守生命的生命橋;這橋是情,是海峽兩岸同胞相互守護,血濃于水的血脈親情。
本組教材以“人間真情”為專題,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學著關心、幫助他人”。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二是體會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運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結合資料的方法理解詞語。
(2)、讀懂課文,理解課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二、有扶有放說教法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用以讀代講法、品析詞句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交流。此外,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還采用了創設情境法、媒體直觀法等。
三、著眼發展說學法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圈劃批注、朗讀品味、資料理解、討論交流的方法,學習文本。
四、科學合理說手段
感人的事例借助語言文字向我們傳遞著感動。本課教學我將以情為入手,以讀為強音,以情促讀,讀中悟情,適時評價激勵,同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五、循序漸進說流程
(一)、揭題質疑,引發愛的思考
上課伊始,我直接導入課題:“同學們,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走進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請看老師板書課題。”“讀讀課題,你有什么疑問?”此刻學生紛紛舉手質疑:“生命橋指的是什么?”“海峽指什么?”“生命橋怎么跨越海峽?”我適時評價激勵。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本文課題高度概括了課文的內容,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課題,提出疑問,有利于把握課文的整體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從而盡快地走進文本。
(二)、初讀課文,感知愛的故事
這一環節我首先出示自學提示:
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語句,理解詞語
二讀: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出示地圖幫助學生了解“海峽”;引導學生交流資料理解“白血病”、“骨髓”、“骨髓移植”;通過聯系上下文與想象文章空白的方法理解“輾轉”“尋找骨髓的過程中,小錢的家人可能去過哪些地方?”是呀,這么一個艱難的尋找過程就叫做輾轉。從而體會到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為后文更好的理解李博士與中國臺灣青年的高尚品質做好鋪墊。(完成教學目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