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血脈親情 喚起學生愛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說課稿
師導:正當醫生在聚精會神、用力抽拉著針筒時,突然手術臺一陣大搖晃,推車上的手術包稀里嘩啦掉了滿地。……但是,李博士→(生接讀)醫護人員不退縮,不放棄,是因為他們知道,白血病患者在進行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藥物,殺死體內的全部骨髓,如果骨髓不能如期送到,錢暢必死無疑。移植骨髓就是和時間賽跑,和時間爭奪生命。所以,李博士→(生接讀)
通過讀學生再次感受到他們竟能表現得如此從容鎮定,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救杭州的小錢!誰能懷著對他們的敬佩之情把這段話讀一讀?”“老師也被他們這種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想讀一讀?”“還有誰想讀?”
另外,在涉及到這部分內容時,我會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導學生想像: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內心會平靜嗎?此時此刻,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讓學生寫一寫,小組內議一議,以加深學生對中國臺灣青年高尚品質的認識。
通過引讀、品讀、對比讀、入情入境地朗讀,李博士與中國臺灣青年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靈世界中,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得到了深化。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當談到李博士的奔波勞累時,我相機出示地圖補充李博士的奔波路線圖,當天的工作時間表,將抽象的語言化為一連串具體的數據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對于李博士和醫護人員不辭辛勞有了更直接的感受,面對李博士的照片,敬佩之情油然而升。(完成教學目標3)
3、總結全文,暢談愛
生命在人們無私的給予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配樂朗讀課文第7自然段。
然后引導學生談一談對課題的理解:“這真是一座用架設的生命橋啊!”讓學生發散填空,預設孩子們會說:親情架設的生命橋、愛心架設的生命橋、骨髓架設的生命橋等。最后懷著感恩之心去贊頌這座—(讀課題)
通過前面環節的充分閱讀感悟,教學難點自然得以突破。
(師指課題說)長長的海峽阻隔不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滔滔的江水流淌不盡炎黃子孫的血脈親情。這豈止是一座橋,豈止是一個故事,這簡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一首愛的詩篇。
在《愛的奉獻》旋律中學生讀詩歌,升華了情感。
(四)、真情告白,抒頌血脈親情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基本理念。這就是說,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學生既要對語言材料有所感悟,產生感情的共鳴,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加強語言的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所以我設計了說話練習:根據國際上捐助骨髓的規定,捐贈者和受捐人一年內不能見面,如果一年后的某一天,小錢和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會是怎樣的場景?小錢會對那位中國臺灣青年說些什么呢?
(五)、推薦閱讀,升華傳承愛心
課接近尾聲,我推薦學生閱讀《生命二十四小時》這本書,它全程記錄了海峽兩岸救助白血病患者陳霞的感人故事。
課外閱讀,意在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親人、熱愛同胞、熱愛生命的情感,讓愛心永存孩子們的心田。
六、簡明扼要說板書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李博士
愛
小錢中國臺灣青年
我的板書由課題、三個人物及愛心組成。因為愛,讓他們緊緊相連,這既是課文內容的縮影,又點明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