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血脈親情 喚起學生愛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說課稿
理解詞語后我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并相機板書(小錢、中國臺灣青年、李博士)
因為中年級是概括能力訓練的關鍵年段,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認識,然后概括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細讀品味,感悟血脈親情
1、自主探究,尋找愛
同學們,靜靜地讀課文,邊讀邊想,劃出最讓你感動的語句或段落,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邊。
課標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讀書時間,引導他們邊讀邊想、邊讀邊批注,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讀中交流,體會愛
我以“地震災難”為激情點,引導學生在讀中交流感動,注重相機而導,順學而教。
首先播放地震圖片,在凄婉的樂聲中我深情述說:1999年9月21日早凌晨1時40分,臺灣省集集鎮發生了一場里氏7.3級強烈地震,震源距地面只有1公里,短短幾十秒中,造成40845棟房屋全倒,41373棟房屋半倒,2000多人死亡,1萬多人受傷,10萬多人無家可歸,頓時哭嚎遍地,年輕的妻子永遠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年幼的孩子失去了親愛的父母,年邁的母親在家園的廢墟上老淚縱橫,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座廢墟。每小時的余震次數達60至70多次,有些余震甚至不亞于主震。同學們,假如你就是這場地震后的幸存者,在這危險的時刻,你會怎樣做?可是李博士和那位中國臺灣青年卻要做抽取骨髓的手術,難道不令人感動嗎?帶著這種感動讀一讀這段話。(出示第3自然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四年級同學對地震沒有直接生活體驗,缺乏直觀感受。因此,我有意識補充地震房倒屋塌,人員傷亡的課外資源,引導學生在大語文背景下學習語文。那一幅幅悲慘的畫面,一個個具體可感的數據,激蕩著學生的心靈,學生對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小錢的美好品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當學生還沉浸在地震帶來的感動之時我巧用文本激情引讀:在這場災難中,中國臺灣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生讀)“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地震還未結束,但是中國臺灣青年沒有選擇空曠安全的地方,因為他知道→(生讀)“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險情隨時都會發生,但是中國臺灣青年沒有顧及自己的安危,因為他知道→(生讀)“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在他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生答)要拯救這個白血病者——小錢。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這位中國臺灣青年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板書:愛心)因為有一顆愛心,為了救和自己非親非故的杭州的小錢,在最危險的時刻,他沒有尋找自己最親近的人,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精神啊!讓我們再用心讀讀這段話吧!(第4自然段)
當我們還在感動于中國臺灣青年內心的堅定沉著時,課文中“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又一次強烈的震撼。此時,我引導學生抓住“突如其來”、“沉著”、“靜靜”、“一次又一次”悉心推敲、比較、品味文本表情達意的精妙,并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朗讀。(出示第5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