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乘整數教學反思
小數乘整數教學反思
小數乘整數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打破了枯燥的傳統叫法,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發揮了本班學生的特點,大膽嘗試新教法,鼓勵學生自學。
一:搜集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前,我安排學生到各大超市做調查,收集小數,發票等,使學生學習的數學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學生知道數學從生活中來。
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始終在生活中學數學,如:當教學0.8乘3時,我利用書中原始的教學情境提問:如果每千克西瓜8角,那么買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錢?學生對于元,角,分之間的進率掌握的已經相當不錯,所以,學生易于明白,易于發現規律,掌握算法。另外,在本部分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倡導小組學習,在學生的質疑,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搜集問題,解決問題,真正經歷了探究的過程,真正把生活中的數學帶到了課堂中來,使數學教學活動成了教會學生學,師生合作探究,發現的過程。
三;鼓勵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在解決如何列豎式的問題上,我首先去了解學生列豎式的寫法,盡管學生在嘗試列豎式中出現了一些錯誤,但為學生理解豎式的寫法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素材,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后總結出了算法。這一環節在實施的過程中,速度偏快,應該讓學生體會出錯誤原因,認識到計算時是按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進行的,因此過程中不點小數點,算出積后再點。接下來,讓學生觀察積的末尾有零的情況,體會到應該先點小數點再化簡。最后,讓學生總結小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但他們的數學語言實在貧乏,總結不是很到位。
同時,在練習中,我發現學生會將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積末尾的0沒有自覺化簡等。
基于此,我覺得課后的練習還是相當有必要!
小數乘整數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小數和整數相乘的第一課時,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小數和整數相乘的方法并熟練運用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生的知識準備是整數和整數相乘的方法及小數的意義。本節課主要是在此基礎上探索出小數和整數相乘積的小數點點在哪兒,從而解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人上此節課時先導入,出示場景列式0.83和2.353,問與以前學的乘法有什么區別,很容易引出了新課,小數乘整數。而后著重解決0.83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想一想根據以前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方法一根據乘法的意義,得出是3個0.8相加,從而可以加出2.4,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計算,然后再換算回來,也是2.4(元)。然后提出每次這樣算都太麻煩,可以像整數乘法那樣用乘法豎式計算,豎式的計算結果肯定是2.4,至于為什么計算結果是2.4,教科書沒有給出明確的算理,只是根據上述的兩種方法證明了結果是2.4,而老教材的算理是把0.8擴大10倍,然后再把積縮小10倍。于是我找了一些錄像資料,都是根據小數的意義來計算的,即:0.8是8個0.1,乘3就是24個0.1,所以就是2.4。這樣很明確。于是模仿之,也這樣做了。所以也就產生了如此的疑惑,不知究竟是否需要這樣的算理,是否把此段省掉就直接進入2.358,然后進入下一個進程,用計算器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中小數位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