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乘整數教學反思
課沒上完就下課了,現在回想,真是不應該啊。現在反思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有二:其一是讓學生說算理時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說得時間太多,聽完他們的發言后我明白他們說得是什么并且也知道他們的理解是完全正確的(其他人不一定聽得懂),而且這種情況延續了好幾個同學。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覺:以前自己在學生時代學的數學公式已經所剩無幾了,當時學習時是會的,不然考試也不會考好。記憶中有一個老師曾經對我們說過,真正理解的東西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而我現在忘記了,那就是當時沒能真正的理解。其中有一些公式雖然忘記了,但是自己卻能推倒出來,這也許就是真正的理解了吧!新課標上說要延長學生的非形式化的語言,以便讓學生真正的充分的理解而非人云亦云似的不理解的記憶、運用,然而這樣在課堂上確是很花時間的,不知這種非形式化的語言所用時間占多大比例為宜(小班化那是最好不過了);其二是自己設計的問題不夠精煉,這一點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的。此次不順也許就是未能充分的吃透教材導致的。
再有,就是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比如學生在說0.83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計算,然后在換算回來,也是2.4)時,他直接說把0.8看成8來算的,而教師需要的是他說把看成0.8角來算的。由于未能考慮到如此的情形,就硬生生的把他的說法改成8角。專業成長是個經驗積累的過程,只是這個時間能否短點呢?
小數乘整數的教學反思
案例:
師:再過幾天我們學校五年級同學要到天生園藝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挑選飲料,做好準備工作。
出示:超市部分飲料或礦泉水的價目表(略)。
師:每位同學為小組中的同學挑選一種飲料。(小組中有四人,應買同樣的四份。)你們能算出購買這種飲料應付的總錢數嗎?
學生獨立解答后,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指名匯報。
生1:我選的是每瓶1.5元的礦泉水。1.5+1.5+1.5+1.5,一共花了6元錢。
生2:我買的是每瓶1.8元的綠茶。我是這樣想的,18角乘4得72角,也就是7.2元。
生3:我買的也是每瓶1.8元的綠茶。l元乘4是4元,0.8元乘4是3.2元,一共要花7.2元。
師:你怎么知道0.8乘4等于3.2元呢?
生3:把0.8擴大10倍是8,8乘4等于32,所以0.8乘4就等于3.2。
生4:我買了橙汁飲料,每瓶2.8元。列式2.84。我是用豎式進行計算的,我先算出28乘4等于112,再把112縮小10倍,就是11.2元。
生5:我買的是貝奇野菜汁,每瓶3.2元。我也是用豎式計算的,只是在列豎式時用3.2乘4而不是用32乘4,方法和剛才那位同學一樣。
師:我們還想聽一遍。
生5:先把3.2看作32,32乘4的積是128,然后再把128縮小10倍,點上小數點。
師:今天我們碰到了什么新問題?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6:計算小數的乘以整數時,我們可以先把小數擴大10倍變成整數,按整數乘整數的方法算出積,然后把積再縮小10倍,得到正確的結果。
師:如果每位同學最多可用3.5元,算算兩個小組同學應花多少元?
學生解答后交流,重點讓學生說說得數末尾的“0”怎樣處理。(學生討論后,同意應先點小數點,再劃去“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