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案例
選中現實素材,激發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最感興趣。課前的購物實踐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學習材料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活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要求。在設計“購買文具方案”的活動中,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感覺到自己在生活里成長、提高,從而更加親近數學。
調動生活經驗,建構數學模型。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以自己經驗為基礎的一種認識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了讓學生在一個模擬的生活空間“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教師充分挖掘“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眾多的生活實例中選取“購物”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恰到好處地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糅合在一起。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購物小票,提出數學問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的問題,學生的探索必然是積極主動的,學生調動“購物付款”的經驗,對小數加減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學生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富有個性化地理解和表達問題,自主地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些在傳統教學中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要點,在學習者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自主建構,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解決生活問題,培養數學意識。 教師通過讓學生設計購買文具方案,將獲取知識與學會策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促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編輯”生活內容。盡管教師把生活情境拿到課堂上,學生把它當作一道題去做,但是,當學生一旦走進生活,就容易將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容易用數學的視覺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研究生活,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體驗生活的意義,享受生活的樂趣,創造生活的輝煌。
上面的教學啟示我們,數學課堂中結合新知識的學習溝通數學教育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1、 “教”的層面: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學習內容是溝通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小學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數學來自于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內容的基礎。教師要有主動駕馭教材的意識,要把兒童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文化,挖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及時收集和整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以補充、替換課本中的例題或習題,讓學生在一個模擬的生活空間“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
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處處強調回歸生活,造成牽強附會,以至于一些教學情境簡單化和庸俗化。雖然每一個數學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但是這個“原型”并不一定是學生的生活現實。因此,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不是所有數學知識的教學都必須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背景。即使是應用題教學,其中的應用題也只能是實際問題的模擬,畢竟不是實際問題。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生活情境往往是復雜的,以此作為教學對象時,教師必須對此作適當的教學化處理,這樣才能適合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