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是多少 教案(通用3篇)
面積是多少 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九冊第10-11頁內容。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正方形、長方形面積,理解面積的意義、會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含有整格、半格的圖形的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一方面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用估計和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不規則物體表面的面積;另一方面,讓學生初步體會可以通過平移把稍復雜的圖形轉化成簡單、熟悉的圖形計算出面積,從而為下一單元探索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作些鋪墊。
[教學目標] 1.復習并激活已經教學的面積知識2.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轉化、估計等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提高這兩方面的能力。突出圖形變換在直接計量面積時的作用為教學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作比較充分的知識準備和思想準備。3。培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會分割、移拼等的轉化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探討解決問題(轉化、估計)的策略。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學具盒 每位學生課前采集好一片樹葉,剪刀。
[教學過程] 一、 分一分 數一數 這部分,教學“分解與組合進行圖形轉化”的策略。通過問題“你能先把每個圖形分成幾塊,再數一數嗎”引導學生把較復雜的不規則圖形轉化成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的總和。讓學生獨立嘗試數方格計算面積并匯報交流。 學生可能的方法有1.直接數方格。 2.先分一分,再數一數。爭對這兩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分析, 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把稍復雜的圖形分割成幾個簡單圖形再計算面積,更簡單、準確。(板書:分一分 數一數) 接著4人小組活動,再次動手分一分并匯報交流每個圖形的具體、多種分法。 二、 移一移 數一數 這部分,教學“分割與移拼進行圖形轉化”的策略。通過問題“怎樣移動圖形中的一部分,很快數出它的面積”既激活學生在前一個活動里初步獲得的體驗(把復雜的圖形轉化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又明確指出這里的轉化方法是移動圖形中的一部分。(1)讓學生拿出圖形,要求學生數一數圖形的面積,在學生數的過程中,問:圖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的怎么辦?(2)4人小組討論。學生如果發現不了新方法,適合進行點撥,進行平移。 學生計算好面積后 將學生的多種平移方法展示出來,并指出在平移的過程中,形狀變了,面積不變。 三、 數一數 算一算 這部分,教師要讓學生注意對方法的反思和評價及方法的發展和應用。教學時可以把問題拆成兩組進行反思和評價,從而變成自我需要、自覺行動。(1) 出示牧場中一個池塘的平面圖(整體感知平面圖)教師先指導學生“把整格的和不滿整格的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 讓學生體會這樣做可以避免遺漏和重復,又指導學生“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讓學生體會不滿整格都按半格計算是比較合理。 (2) 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面積的方法并交流討論“哪種方法更好”。(4)小組討論“把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這樣計算面積的方法是否合理”。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把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最后得到的是近似的結果,是合理的。(5) 獨立計算銀杏樹葉的面積。四、估一估 算一算 這部分,繼續估計其他樹葉的面積和手掌的面積。用學生自己準備的樹葉作為學習的材料,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部分內容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來完成,增強合作的意識,也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4人小組活動:(1)估計樹葉的面積,并交流估計的方法。 (2)把樹葉描在方格紙上,再算出他們的面積并比較。 (3)用這樣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積。先估再算。 五、 全課總結 提問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了樹葉的面積,又使數學知識用于生活。教師總結:這節課學習了用數小方格的方法計算面積.
面積是多少 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九冊第10-11頁內容。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理解面積的意義,以及會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含有整格、半格的圖形的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一方面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用估計和數方格的方法計算稍復雜的圖形或不規則物體表面的面積;另一方面,讓學生初步體會可以通過平移把稍復雜的圖形轉化成簡單、熟悉的圖形計算出面積,從而為下一單元探索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作些鋪墊。在活動中,教材結合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里交流”“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與小組成員開展交流,表達并完善自己的想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分一分 數一數”,“移一移 數一數”,“數一數 算一算”,“估一估 算一算”等活動中,初步體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提高估計能力。
2.培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逐步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準備]
每位學生課前采集好一片樹葉,剪刀。教師為每位學生準備“移一移 數一數”中的圖形兩個。
[教學過程]
一、分一分 數一數
(1)出示如下兩個圖形:
圖(1)圖(2)
提問: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厘米呢?每個小方格表示一平方厘米。
(2)讓學生獨立嘗試數方格計算面積。
匯報交流:
學生可能的發現:
1.通過直接數方格,得出圖形面積。
2.先分一分,再數一數,得出圖形面積。
(3)提問:有的小朋友通過數一數得出了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有的小朋友先分一分,再數一數,那么方法更簡單,數起來也更準確呢?
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把稍復雜的圖形分割成幾個簡單圖形再計算面積,更簡單、準確。(板書:分一分 數一數)
(4)4人小組活動,再次動手分一分。
談話:剛才沒有直接數的同學可以試著先動手分一分,再數一數;剛才是先分后數的小朋友,那么請你再探索有沒有其它的分法了。
匯報交流每個圖形的具體、多種分法。
(5)小結:在我們遇到稍微復雜的圖形時我們可以通過分一分,再數一數的方法來計算面積,這個算法更方便更準確。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獨立嘗試數方格計算面積,體驗到這樣數很煩瑣,再組織交流怎樣才能數的準確,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想到可以對復雜圖形進行分割,再讓學生動手分一分,數一數,實際感受分割圖形可以使計算方便很多。且一個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分法,鍛煉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二、移一移 數一數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形如下:
提問:你會數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嗎?數一數圖形的面積。
在學生數的過程中,揭示新的矛盾:圖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怎么辦?
(2)4人小組討論。學生如果發現不了新的方法,適合進行點撥,進行平移。
展示學生探索出的不同的平移方法:(如下圖)
方法1:把左邊的三角形向右平移。
方法2:把右邊的兩個三角形向左平移。
提問:在平移的過程中,形狀發生了變化,那么面積變了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面積不變,因為從整個操作過程中看出紙的大小沒有多出來,也沒有少。
小結:在計算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平移來算面積,非常簡潔,平移前后的圖形,形狀變了,但面積沒有變。(板書:移一移 數一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自主的數圖形的面積,因學生有了“分一分 數一數”這一先前知識,自然也想到用這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用類推的數學思想,嘗試利用已有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因該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但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發現新的矛盾:圖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怎么辦?再次通過小組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平移。通過結合具體的剪紙操作,讓學生深切的體驗到形狀變了,面積不變。]
三、數一數 算一算
(1)出示牧場中一個池塘的平面圖。(整體感知平面圖)
提問:圖中有的部分不是整格,但也不正好是半格。該怎么辦呢?
提出: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2)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面積的方法。
(3)交流:估計學生有以下兩種做法:1.整格的不滿整格的一起數,數出多少格面積就是多少。2.把整格和不滿整格涂上不同的顏色,分類進行計數。
討論:哪種方法更好?
引導得出:在計算此類圖形面積的時候,我們把整格的和不滿整格的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分類進行計數,計算起來更加清楚,方便。
(4)小組討論:把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這樣計算面積的方法是否合理呢?
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答案基本一致,也使學生明確:把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最后得到的是近似的結果,是合理的。
(5)獨立計算銀杏樹葉的面積。
[設計意圖:由學生自主探索求池塘平面圖的面積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思考,去創新。從計算池塘平面圖的面積到銀杏樹葉的面積,由扶到放,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估一估 算一算
請學生拿出課前采集到的樹葉。
4人小組活動:(1)估計樹葉的面積,并交流估計的方法。
(2)把樹葉描在方格紙上,再算出他們的面積。
比較:計算出的結果和估算出的結果一樣嗎?
(3)用這樣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積。先估再算。
[設計意圖:用學生自己準備的樹葉作為學習的材料,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了樹葉的面積,又使數學知識用于生活。這一部分內容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來完成,增強合作的意識,也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五、全課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這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用處呢?
注:本教案發表于,《小學數學備課手冊》五年級上冊。
面積是多少 教案 篇3
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學 晏宏華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標準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10~11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教學的前面,其任務主要有兩個:一是復習并激活已經教學的面積知識,包括面積的意義、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等。二是讓學生體會轉化、估計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教學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作比較充分的知識準備和思想準備,為主動學習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能通過分一分、移一移、數一數、估一估等方法數出或算出一個規則、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技能目標:掌握面積計算方法,為今后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做好比較充分的知識和思想準備。
方法目標:1、在學習中讓學生體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2、使學生體會等積變形,感受轉化的策略。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圖形進行分解與組合、分割與移動的轉化方法
難點: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圖的面積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一份
2、小組內準備各種規則與不規則圖形一份
3、剪刀、水彩筆等學習工具
教學過程:
一、營造分類情景,感知圖形特點
1、分類
學生桌上有許多圖形,請學生根據圖形的特點動手分一分。
預設分類方法一:分成簡單圖形和復雜圖形兩類。
方法二:按是否規則把圖形分成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兩類。
方法三:按圖形中的格子特點把圖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復合圖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復合圖形。
2、小結
師:像長方形、正方形這些圖形是簡單圖形,其他四個圖形把它們成為復雜圖形。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會從簡單的入手。
二、新課展開,感受解決問題策略
1、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是多少?(第一組圖形)
師:你們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嗎?
預設方法一:計算的方法,先數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把長和寬相乘就得到了長方形的面積。
方法二:用數格子的方法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師: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種方法,當我們得出結果后還能用另一種方法進行檢驗結果是否正確。
2、復雜圖形的面積是多少?(第二組圖形)
(1)第二組中這些復雜圖形的面積怎么計算呢?
(2)生:在小組里討論確定解題策略,相互交流。
預設:左邊的圖形橫著畫兩條線,把這個圖形分成3個長方形;豎著畫一條線把圖形分成3個長方形……
預設:右邊的圖形豎著畫2條線把圖形分成3個部分;橫著畫兩條線把圖形分成3個部分;也可以橫畫和豎畫相結合把圖形分成幾個部分。
(3)比較方法,雖然有的豎著分,有的橫著分,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把一個復雜的圖形分割成幾個簡單圖形)
(4)每個學生選擇一個復雜圖形,用筆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跡要清晰、分成的簡單圖形的各部分面積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導學生反思活動過程,進行方法滲透。要知道復雜圖形的面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幾個簡單圖形,然后每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加就得到了復雜圖形的面積。
策略一:復雜轉化成簡單(分一分)
[本環節讓學生通過解決新穎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把一個復雜圖形分割成幾個長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這種操作是在保持面積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形狀的變化。教學的轉化意識是。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復雜的圖形可以等積變形成較簡單的圖形,求積方法未知的圖形可以變成求積方法已知的圖形,這就是轉化。等積變形實現了新舊知識的連結,是探索新知識的途徑。學生在體驗轉化思想的同時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復雜圖形的面積
(1)師: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復雜圖形的面積轉化成簡單圖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積是多少嗎?
(2)生:獨立試一試并交流
預設方案一: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復雜圖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動拼在后面就成了一個長方形。
預設方案二:分成2個三角形和一個復雜圖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動拼在后面就成了一個長方形。
引導學生反思活動過程,對活動過程進行小結。把一個復雜圖形分成幾個圖形,進行移動,拼成一個規則圖形。
師:在你們活動的過程中,分完了為什么還要移?這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使半格能湊成整格)
策略二:復雜轉化成簡單(移一移)
(3)師用課件演示,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平移前后的圖形,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4)師小結: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還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復雜的轉化成簡單的、難的化成容易的的來解決,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板書)
本環節在學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導學生觀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圖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這樣的比較和分析使學生得到的就不單是轉化的方法,而且體驗了轉化對解決問題和數學學習的意義。
4、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1)師: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那又該這樣來解決呢?(多媒體出示池塘平面圖)
(2)師生交流討論:每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沒有困難?
生:發現圖上有不滿格的
師:這時,我們把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來計算。那兩個不滿整格的就看成是一個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滿整格的分開來,然后再計算它的面積。
師:你們有什么辦法來區分整格的和不滿整格的?
預設1:把不滿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涂上顏色。
預設2:把不滿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記號。••••••
學生同桌合作算出圖形面積。師收集學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導學生進行活動反思。現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
要讓學生理解:我們算出的面積只是一個近似值,因此都對。但是方法是科學的。
策略三:分類計數(數一數)
5、生活中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1)師:當我們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體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沒有格子的時候,還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寫出你想估一估的物體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組里交流)
三、交流本課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知道了哪些知識?
四、課外活動
用小方格測量樹葉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