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通用2篇)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篇1
9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整體把握文章主旨。
2.通過精讀與深思,了解全文結尾的結構作用及主題意韻。
3.展開交流與討論,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與生命的內涵中,學習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深研精思,了解與把握文章的主題及結構。
難點:延伸拓展,結合自身生活與現實生活,體味蘊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媒體準備】
用電腦編輯制作相應的課件(用word或powerpoint編輯)。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
2.通讀全文,整體把握故事情節,概寫其故事梗概。
3.在誦讀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全文的思想感情,完成“閱讀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參考方案〗角度:從文章主題方向提出的導語。
〔示例〕
古詩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人的看法也是一樣的。關于人曾有過許多定義,有一個定義你也許會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動物”。
對于人來說,現實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生命也許就是駕一葉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奮力拼博的過程。在這過程里我們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那些偉大的思想家、作家卻用文字記錄下了可貴的思考,啟悟我們駐足凝望來路與去向,激情與現實,生命的過程與價值等等,F在就請我們參看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散行板書〕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設計說明】導語是一節課的序曲,起著確定基調、引發興趣、營造氣氛等等方面的作用。優秀的導語應該是有具體情境的靈活性與適應性的。因此,每位教師都將有最適合自己教學需要與情境的導語,這里提供的只是一個參考。
二、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學習,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后來又幾度出國游歷考察。這一切經歷為他日后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19xx年10月他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
他的主要作品:《戰爭與和平》、《童年》、《少年》、《一個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薩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復活》等等。(散行板書主要作品名稱)
三、檢測預習
1.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積攢( ) 鐵锨 ( ) 貧瘠 ( )
廣袤( ) 罌粟( )( ) 咫尺( )
2.解釋下列詞語或用下列詞語造句。
集思廣益:
輾轉反側:
熠熠發光:
四、請學生復述課文
1.提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敘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順序。
角度提示:(1)帕霍姆的角度(2)故事敘述者的角度(3)巴什基爾首領的角度(4)其他角度
2.學生復述。
〔學情預測〕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概括表達的能力。學生多會按照故事本身的情節發展來概括。但教師在引導時多注意對學生的思維角度與敘述順序進行創意指導,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得到良好的訓練與發展。
3.師生評點。
評點標準:故事完整、敘述條理清晰,有層次感,語言流暢等等。
五、課文分析。
1.學生閱讀課文,教師列出問題。(投影或板書)
。1)比較標題: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思考:這兩個標題哪一個更切合文章內容?而課文為什么選擇第2種?
(2)進一步比較分析標題:
結合課文,思考:a.他需要多少土地? b.他想要多少土地? c.他能要多少土地?
〔學情預測〕教學中應重視對學法的指導。對于這樣一篇長文,應該選擇一個良好的切入點,然后提綱挈領,進入教學的重點,引發學生的思考。在這一點上,我以為本文標題就是一個富礦,它與文章的意旨,結構層次都有著較密切的聯系。這兩道題的難度較大,教師最好能將以上的問題再細化,設立引領的臺階。
2.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小組或個別指導。
3.明確:
第(1)題:a答案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體的一個人,若以此為題,則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無法在讀者心中引發起屬于自己的思考與感觸;而b答案中的一個人既包括了帕霍姆這樣一個人,又包括我們讀者,——在稱呼上更具情感意味;這樣在閱讀之后,我們將會通過帕霍姆的故事引發共鳴,從而深切地思索個人的生命意義與追求。只有這樣,文章才更富有啟人深思的力量。
第(2)題:見板書。
六、布置作業
1.完成文后的“閱讀練習•探究”第一、二道題。
2.參看下面的提示,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發揮想像,寫一段故事。
如果帕霍姆死后靈魂有知,那么,你認為他會有怎樣的行為、思想與心情。
〔附〕板書設計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生活情況(財產) 心情(結果)
需要多少土地 五十公頃屬于自己的土地 心中充滿歡樂
想要多少土地 生活比以前強十倍 不滿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
能要多少土地 想獲得比以前多十倍的土地 死亡,獲得了六英尺的土地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參考方案〗角度:從文章結尾效果的角度提出的導語。
對于寫作,古人曾經提出過很多富有啟迪意義的經驗總結。比如說“鳳頭豬肚豹尾”之說,其中的“豹尾”指的是指文章結尾時應當精警有力,鞭辟入里。也有人總結說,文章的結局當如撞鐘,余韻悠揚。說法各有其理,但都要根據自己的寫作需要與情境來具體確定。
課文《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的結局也很有特色。文章以帕霍姆的美好生活開始,以最后的死亡而結束,顯然是一個悲劇。但是作者如果僅僅告訴我們這悲劇的結局,文章可能只會讓人在一片惋惜聲中結束,卻無法引人深思。文章的深刻性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那么,請同學們試想,作者在全文結束的時候啟發人們對于悲劇進行深入的思考的呢?
二、課文分析。
1.學生討論交流“閱讀練習•探究”第一題與第二題,教師指導。
2.師生討論明確。
第一題:死亡是最好的諷刺代言人。一個以追求幸福生活開始的貪欲最終死于貪欲的追求中。這樣的回答不僅簡潔,而且深富諷刺的力量感。最后的“六英尺”以極小反襯前文的不斷膨脹的財產追求,精警有力,同時也啟發人們的思考:對于生命而言,人們需要什么樣的追求;什么樣的欲望才是合乎生命邏輯的等等。
第二題:本題是關于總體把握的問題。一般而言,這樣的題目選項言之成理即可。但我個人以為課文臚列的四種選項中1.4較妥貼,而2.3兩項則有矯造之意,離題旨甚遠。
〔學情預測〕關于第一道題,學生在整體把握上可能偏重于主題的思考,建議教師能在講解中滲透學法教育。引導學生從意旨、結構方面構建起相應的知識結構。第二道題相信學生大部能較好把握,建議教師在講解時注意引導學生理解主旨與關鍵詞句之間的關系。
三、交流與活動。
(一)針對上節課布置的第2道題,師生進行討論交流。
題目回放:如果帕霍姆死后靈魂有知,那么,你認為他會有怎樣的行為、思想與心情。
1.檢查作業,討論交流。
2.請幾位同學上臺發言,闡述看法。
〔學情預測〕本題的基本訓練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將課內外結合,能將理解與想像進行很好的結合,并且訓練良好的交流與討論能力。預測學生大部分會談及“后悔、改過”等內容,但建議教師能更深入地引導學生,一則避免思維陷入集體性的單調,二則要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生命、欲望、價值”等問題。
。ǘ┡粱裟匪劳龅恼嬲蛘{查與思考。
1.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教師板書問題。
2.學生交流討論,師生明確: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疲勞而死
帕霍姆死亡的深層原因:膨脹的貪欲
原因分析所引發出的思考:由合理的欲望到膨脹的貪欲,由充溢著靈魂的幸福感到被欲望灼燒的痛楚感,再到對死亡的恐懼感,帕霍姆的經歷顯然點燃起我們對于生命本質的深深思考:超出我們需要,超出我們能力的追求能在多大程度上給我們帶來幸福感?我們生命中的幸福感又應該通過怎樣的節制而獲得充實?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生命認識與價值追求?
〔學情預測〕關于“表面原因”與“深層原因”的思考,相信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總結明確。但對于“引發的思考”,學生的認識可能就會比較淺近,建議教師教學時能結合生活中的某些實例,或者假設某些情境引導思考的深入。在創設這些情境之后,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言,良好的課堂討論情境將有助于思維訓練與教學目的的達成。
四、作業布置。
1.完成《伴你學語文》中本課相關的練習。
2.預習《黑羊》,具體要求:誦讀全文,疏通字詞,整體把握文章意旨。
3.思考: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發揮想像,構想文中誠實人的最后結局。
〔附〕板書設計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
帕霍姆死亡的深層原因
原因分析所引發出的思考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托爾斯泰,課外閱讀其作品;
2、從小說要素歸納小說情節;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探尋小說的主題。
3、欣賞作品處理情節詳略、結尾耐人尋味的特點。
4、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能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主題;
2、難點是小說主題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賞小說的生花妙筆。
教學方法
圈點、批注;提問、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誰都對未來充滿了夢想與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實際的,我們稱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們閱讀的作品——《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關欲望的問題,欲望多少才是適當的呢?讓我們先來通過閱讀,評一評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對于土地這一生活資料的欲望是否適當?
二、新授
1、題目解說
文題是一個問句的形式,啟發人們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對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
2、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個名叫“雅斯納亞•波良納”的貴族莊園。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的小綠棒的故事。托爾斯泰在喀山大學就讀期間,對盧梭的學說產生過濃厚的興趣。離開大學后,成為青年地主的托爾斯泰曾力圖改善農民的生活,但卻不被農民所理解。這段經歷后來在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處女作《童年》(1852)通過對小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現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穎、敏感、感情熱烈,并愛作自我分析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它與后來作家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間,托爾斯泰還發表了一些反映戰地生活的小說,如《襲擊》和《臺球房記分員筆記》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樸實的山民,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發。這在他后來完成的作品《哥薩克》中有清晰的反映?死锩讈啈馉幈l后,托爾斯泰曾在前線堅守一年。他為此寫出了三篇總名為《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855-1856)的特寫,以嚴酷的真實抨擊了畏敵如虎的貴族軍官,贊美了普通士兵的愛國主義精神。
托爾斯泰退役回到家鄉后,曾為農民子弟辦學,后因沙皇政府干預,學校夭折。期間,他兩次出國,并寫下了《暴風雪》、《兩個驃騎兵》、《盧塞恩》、《阿爾貝特》、《三死》、《家庭幸!泛汀恫ɡ飵焓靠ā罚1863)等小說。60-70年代,托爾斯泰先后完成了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這兩部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聲譽。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爾斯泰經歷了一場世界觀的激變。他否定了貴族階級的生活,站到了宗法農民的一邊。這時,他不僅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為普通的農民所接受。他寫了不少民間故事和“人民戲劇”,也寫出了一些優秀的小說,其中著名的有長篇小說《復活》(1899),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和《活尸》,中篇小說《霍爾斯托麥爾》、《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萊采奏鳴曲》等。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是一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的形象,瑪絲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動了他,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聶赫留道夫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本階級罪惡的懺悔,以及在懺悔過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當時一部分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是一個從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覺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層婦女的形象。如果說與聶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顫了她麻木的靈魂的話,那么與政治犯的接觸則使她開始了對新生活的探索,斀z洛娃形象已經越出了當時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筆調描寫下層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現了下層人民不可摧毀的堅強意志。同時,《復活》也顯示了托爾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決心和徹底暴露舊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說對沙俄的法律、法庭、監獄,以及整個國家機器和官方教會,都給予了無情的抨擊。
為此,托爾斯泰遭到當局和教會的迫害,還被開除教籍。然而,托爾斯泰在人民中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托爾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說《哈澤•穆拉特》和《舞會之后》等優秀作品。19xx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
3、背景資料
托爾斯泰生活的時代,社會上一些人成為拜金主義者。他們窮奢極欲、貪得無厭,社會風氣與日俱下。為此,托爾斯泰寫了這篇小說,諷刺批評那些貪得無厭的人。
4、初讀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注學習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師、同學交流。
5、再讀課文,掌握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探尋小說的主體。
咂(zā):用唇吸;呷。
棘(jí):泛指有刺的草木。
灼(zhuó):燒;烤。
多音字:埋(埋葬/埋怨)著(著火/著力)
形似字:(米粟/板栗)(熠熠生輝/翌日/褶皺)(貪婪/夢想/焚燒)(廣袤/錦衾/裊裊/梟雄)
廣袤:廣闊、遼闊。
輾轉反側: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不能入睡。
集思廣益:集中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與眾不同:不同于一般。
三、布置作業:
反復閱讀小說,理解小說的內容和主旨。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生字、生詞的掌握。
二、教師指導學生賞析課文,并討論下列文題: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歸納小說的主題。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小說通過對帕霍姆為擁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敘述,評判了貪得無厭的人,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現象。文章先寫帕霍姆的貧窮狀況,又敘述她的貪得無厭的事情,最后對這種人進行了評判和嘲諷。
2、為什么我們對文章所敘述的人物的貪得無厭不感到厭煩?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文章兩次寫到帕霍姆買地,一次寫他用腳“圈地”,均是為了表現主人公的貪婪,但我們不覺其煩。這是因為作者總是采取不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對主人公的貪婪進行刻畫。
3、你有沒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結局?這樣的結局你認為是不是最好的?為什么要特地點名“劉英尺’?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開放性題目,學生可以自由發揮。)結局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因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結果超越了身體極限(人死了)。這樣的結局當然是最好的,因為它把許多相反的東西,尖銳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讀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換成算計得恰好,即獲得了可能限度內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無損的喜劇結果,或者眼看無望,干脆放棄,至多就損失一千盧布的結局,則寓意、主題就很欠缺。
4、討論小說的主題。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主要是批判和嘲諷貪得無厭,但也客觀表現了一個受人贊賞的個性。
5、開頭部分帕霍姆兩次買地的故事,有沒有必要寫?為什么?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有必要。因為前兩次買地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卻喪了命作鋪墊。帕霍姆過分的的貪心是逐步發展來的,也是前面過于順利造成的。第一次買地可說是為了擺脫貧困,但進展順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脹的基礎。第二次自稱是為了不受窮,其實至少應是為了日子越過越好,結果更為順利,生活強了十倍,這就大大激發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屬于他,他的貪欲大大膨脹了。這才有后面買大批土地的決定和表現出的過分貪心。這樣的情節才是故事不顯得生硬和突然。直接從巴什基爾人的買地游戲說起,雖一樣可以揭示主題、寓意,但可能較為離奇,教化味較重,而采用民間寓言故事或傳統小說的敘事風格,生活味較濃,且娓娓道來,似拉家常,效果當然好。
三、課文結構
開端:帕霍姆為改善生活而欲買地
發展:兩次買地
高潮:帕霍姆用腳盡力丈量大片土地貪得無厭
結局:帕霍姆悲慘死去
尾聲:僅得埋葬之地
四、寫作特色
1、成功的運用了心理描寫,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內容環環相扣,結構層層遞進。
五、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