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再認識(精選13篇)
分數的再認識 篇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理解整體“1”,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教學難點: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兩盒鉛筆(兩盒中所裝鉛筆數不同)、12根小棒、實物投影
教材分析:
教材設計這個學習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豐富學生對分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分數。教材先安排了“拿鉛筆”活動,使學生體會同樣是“1/2”,鉛筆的數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這是因為原有的鉛筆總數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教材又安排了一個“說一說”的活動,聯系“一本書的1/3”等實際情境展開交流,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 “畫一畫”是借助直觀圖形體會一個圖形的1/4都是一個□,但這個圖形的形狀有可能不同。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了解起點。
1、我們已經認識了分數,誰能說出幾個你喜歡的分數?
2、這些分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誰能說說各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3、你還知道分數的哪些知識?
二、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理解分數的相對性。
(一)拿一拿
1、出示兩盒鉛筆(兩盒中所裝鉛筆數不同),問:誰能拿出盒中鉛筆的 ?
2、你準備怎么拿 ?發現什么問題?都是 ,為什么拿的支數不一樣?
3、每一個同學都拿出你所有鉛筆的 ,比一比,說一說發現。
3、從剛才拿鉛筆的活動中你明白了什么?
4、歸納提升: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二)想一想
1、把6支、9支、12支鉛筆分別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支數可以怎樣表示?(1/3或者2支、3支、4支)
(三)說一說2
(三)畫一畫
“畫一畫”是借助直觀圖形體會一個圖形的1/4都是一個□,但這個圖形的形狀有可能不同。
三、體會分子與分母之間的關系
根據分數拿出相應的數量。
1、12根小棒,請拿出12根小棒的
思考:這里的分子1表示的是什么?(是1支還是1份)
2、12根小棒,請拿出12根小棒的 。
(同學相互說分數并拿出數量。)
四、在練習中進一步體驗
1、基礎練習:
看圖寫分數:
表示用分數:
2、拓展練習:
(1)說得對嗎?請說明理由。
(2)、選一選
①由一段木料的 估計這段木料有多長。
②由一段圖形的 估計這個圖形。
(3)、填一填:
通過學生填數、觀察,使學生體會這些分數之間的關系,先讓學生填一填,再讓學生說一說有什么發現。
五、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認識整體“1”
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分數的再認識 篇2
課程背景:
教材設計這個學習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分數的相對性,豐富對分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分數。分數相對性就是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不同的“整體”,分數所對應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分數相對性的理解對后續學習中分數的大小比較和解決分數有關的實際問題都有幫助。教材先安排了 “拿鉛筆”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同樣是“1/2”,但鉛筆的數量不同,主要是原有的鉛筆總數是不同的。教學時,如果學生理解有困難,可以引導學生擺一擺或者畫一畫來解決問題。然后,教材又安排一個“說一說”的活動,聯系“一本書的1/3”、“一塊蛋糕的1/4”等實際情景展開交流,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的多少或部分的大小也不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教學時,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情境,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展開充分的交流,學生如果理解有困難,可以用擺一擺或畫一畫等方式來幫助理解。除了教材中的情境外,教師也可以再尋找一些具體的情境組織學生交流。要注意的是,對學生來說,不需要出現“分數相對性”這樣的專門術語,只要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就可以了。
“畫一畫”是借助直觀圖形體會一個圖形的1/4都是一個□,但這個圖形的形狀有可能不同。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分數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教學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教學設計:
學科:數學 授課年級:五年 設計人:趙琳
章節名稱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
課題
分數的再認識
計劃學時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數感。
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突出分數意義的建構,使學生充分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
教學難點
充分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媒體內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設計意圖
導入
同學們認識分數嗎?你對分數都有哪些認識?誰能給老師說出幾個分數?
誰能給老師講講,二分之一表示什么?
1/2和1/3哪個大?
出示大小不同的圖形,現在你覺得哪個分數大?這又是為什么呢?
同學們說得真好,看來分數的奧秘還挺多,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繼續探索分數的奧秘。
談認識。
指名說。
自由說。
觀察,思考,回答。
5
回顧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復習鞏固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初步感知整體不同,同一個分數所對應數量也不同,從實際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對再認識分數的探索欲望。
探究
1、這里有三盒筆,你能從每一盒筆中分別拿出1/2嗎?
指導拿筆。
你發現了什么?
他們拿得對嗎?
他們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筆的1/2,拿出的水筆支數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總支數不一樣,同樣是1/2,所表示的支卻不一樣。
2、小明看了一本書的1/3,小軍看了一本書的1/3,他們看的一樣多嗎?(出示圖片)
都是一本書的1/3 ,但表示的頁數不一樣多,為什么?怎么樣的情況下,兩本書的1/3是一樣的?
3、通過剛才拿水筆的游戲、觀察討論看書的情境,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一樣,那么分數所表示具體的數量也不一樣。
指名3人上前拿筆,其他同學注意觀察。
指名說。
再請三名同學判斷三位同學拿的都是對的。
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組輕聲交流一下。
比較。
討論,指名匯報。
15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討論---初步得出結論---驗證---總結歸納結論”的一個體驗數學的過程,從中體會整體不同,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數量也不同。
鞏固與拓展
1、畫一畫:一個圖形的1/4是“口”,請你畫出這個圖形。
2、用分數表示各圖中涂色部分。
巡視指導,引導說清思考過程。
3、在圖中用顏色表示對應的分數。
4、分別畫出各圖形的1/2。
5、捐零花錢。
獨立完成,展示不同的答案。
獨立填后,交流。
按要求涂色。
畫后交流:為什么大小不一樣?
組內交流,說清理由。
13
利用層層深入的鞏固練習,引導學生對分數進行充分的再認識,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分數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
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指名總結。
3
歸納知識要點和心得體會,突出學習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
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整體 拿出它的1/2 部分
6枝 3枝
8枝 4枝
8枝 4枝
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教后反思
見反思
分數的再認識 篇3
教學目標: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重點: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教學新課。
現場組織活動:請兩位同學到臺前,每人分別從一盒鉛筆中拿出1/2,結果兩位學生的結果不一樣多,一位學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學生拿出的是3枝。
師:這里有兩盒鉛筆,你能從每盒鉛筆中分別拿出全部的1/2嗎?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師:你準備怎么拿呢?
生1:我準備把全部的鉛筆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準備把全部的鉛筆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學生活動,一位學生拿出3枝筆,另一個學生拿出4枝筆。
師:你發現了什么現象,你有什么疑問,或者說你能提出問題嗎?
生:他們拿出的枝數不一樣多,一個是3枝,一個是4枝,這是為什么呢?
師:他們兩人都是拿全部鉛筆的1/2,拿出的鉛筆枝數卻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請想一想,然后小組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交流,再全班反饋。
生:我們認識兩盒鉛筆的總枝數不一樣多。
生:有可能數錯了。
師:現在大家的意見都認為是總枝數不一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了嗎?
學生都表示同意。
師:告訴大家總枝數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鉛筆是6枝,1/2是3枝。
師:真的是不一樣多,一盒鉛筆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鉛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總枝數不一樣多),所以1/2表示的具體的數量也就不一樣。
師: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二、練一練
1、看數學書說一說,小林和小明一樣多嗎?笑笑和小紅一樣多嗎?說說理由。
2、畫一畫,說說畫法對嗎?為什么?還有別的畫法嗎?
三、鞏固練習:
1、 獨立完成1、2、3,然后選幾題說說思考過程。
2、 第4題讓學生充分說說自己的想法,必要時可以舉例說明。
3、 第5、6題獨立完成,然后選幾題說說思考過程。
四、思考題。放學后獨立完成,課后講評。
五、課堂作業
復習分數的再認識和完成作業(二)
教學目標:
1、通過一個分數單位,能理解并準確找到這個分數所在的整體。
2、理解并掌握一個整體和單位一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1、通過一個分數單位,能理解并準確找到這個分數所在的整體。
2、理解并掌握一個整體和單位一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1、通過一個分數單位,能理解并準確找到這個分數所在的整體。
2、理解并掌握一個整體和單位一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練一練: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注意:有的同一個圖可以用不同的分數表示。
2、在圖中用顏色表示各個分數。
3、分別畫出下列各個圖形的二分之一,它們的大小一樣嗎?
4、小芳捐的錢一定比小明多嗎?請說明理由。
分析:小明捐獻了零花錢的四分之三。誰是單位“1”?
小芳捐獻了零花錢的四分之三。誰是單位“1”?
雖然都是四分之三,它們表示的多少一樣嗎?為什么?
5、選一選。
6、在正方形里填上適當的數,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2個二分之一是( )。( )個四分之一是1,5個八分之一是( ),七分之三里面有( )個七分之一。
你還能繼續往下分嗎?
7、下列哪些分數更接近0,哪些分數更接近1?分別填入圈內。(培養學生的數感)
畫圖幫助學生理解不到二分之一的分數更接近0;超過二分之一的分數更接近1。
分數的再認識 篇4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五上第34—36頁。
二、教學目標
1、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進一步掌握分數的讀、寫,理解分子、分母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對分數作出合理的解釋,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分數,發展數感。
三、教材簡析
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教材通過創設“拿水筆”“看書”等具體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豐富學生對分數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突出分數意義的建構,使學生充分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一)了解起點,引入新課
1、師:你們認識分數嗎?說幾個你熟悉的分數。(學生說出幾個分數,教師隨機板書)
2、師:關于1/2 你已經知道什么?
3、小結。(揭示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4、師:請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發給大家畫有幾副圖的那張紙,請你在圖上用顏色表示出對應的分數。表示好后在小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
3
4
5
8
1
2
1
2
1
2
全班交流、質疑。
5、課件選擇其中表示1/2 的圖進行討論。
師:在表示1/2 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它們是怎么分的?分的對象相同嗎?)
生:都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這樣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平均分的對象不同,有的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
6、教師追問:這里是把誰看作整體“1”?一份是幾個?這個整體“1”還可以指哪些呢?
(二)創設情境,深化理解分數意義
活動一:拿水筆
1、創設情境,請學生分別拿出三盒水筆的1/2(其中有2盒水筆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
師:這里有三盒水筆,你能從每一盒水筆中分別拿出1/2嗎?
教師請三位學生到講臺前,并問臺上學生:你們準備怎么拿呢?
生:我準備把全部水筆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師: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講臺前的三位學生打開水筆盒,認真地數著。
師:你發現了什么現象,你有什么疑問,或者說你能提出問題嗎?
生:我發現他們拿的支數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
生:會不會數錯了。
師:數錯了?這也有可能,你能上來幫助數一數嗎?教師沒有馬上作出評價。
這位學生上來把三盒水筆數了一下,判斷三位同學拿的都是對的。
師:看來,沒有數錯。我們再來看前面一位同學提出的問題,他們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筆的1/2,拿出的水筆支數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請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組輕聲交流一下。
生:水筆的總支數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也就是整體“1”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
請臺上的三位同學把所有的水筆都拿出來,并告訴全班同學總支數是多少,1/2是多少支,驗證剛才的結果。
師:你有什么發現?
教師利用課件呈現出示意圖。并小結:總支數不一樣,同樣是1/2,所表示的支卻不一樣。
活動二:說一說
小明 小軍
1、小明看了一本書的1/3,小軍看了一本書的1/3,他們看的一樣多嗎?
2、比較、討論:“都是一本書的1/3 ,但表示的頁數不一樣多,為什么?”怎么樣的情況下,兩本書的1/3是一樣的?
師:通過剛才拿水筆的游戲、觀察討論看書的情境,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一樣,那么分數所表示具體的數量也不一樣。(同步板書)
(三)鞏固延伸,反饋分析
1、看圖說數:
(1)藍圓個數占整體的幾分之幾?要使藍圓個數占整體的1/2,怎么改?(可以增一增、換一換、減一減)
(2)綠圓個數占整體的幾分之幾?學生說出4/12和1/3 后(課件隨機整理整齊),提問:為什么都是4個,卻可以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
(3)紅圓個數占整體的幾分之幾?學生說出3/12和1/4后(課件隨機整理整齊),提問:為什么都是3個,卻可以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
師與學生共同小結:部分相同、整體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樣,表示的分數就不一樣。
2、游戲:請1個同學站起來,請學生先后說出這位同學占大組人數、小組人數、全班人數、全年級人數、全校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同樣一個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數來表示呢?
生:因為總數一直在變化。因為整體“1”是不同的,所以分數也就不同。
3、估一估:一個整體的2/3 是 ,這個整體會是下列圖中的哪一個?
(1) (2) (3)
請學生在本子上寫出結果,并準備說說思考過程。
4、辯一辯:
在學校舉行的捐款獻愛心活動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錢總數的1/5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錢總數的2/5。小芳捐的錢比小明捐的多嗎?請說明理由。
(四)全課總結。
師:分數再認識,再認識了什么?
總結:分數相同,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的量就不同;部分相同,整體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樣,表示的分數就不一樣;部分相同,對應的整體不一樣,用來表示的分數就不一樣。
(五)課堂作業
課后反思:《分數的意義》曾被作為許多名師、特級教師公開教學的內容,也有許多成功的課例,對于這樣一節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課,在抓住教學內容本質——讓學生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力求設計的創意,以新穎的教學視角讓學生易于理解分數的意義,這是我在本課設計中思索的問題。北師大版這一內容教材編排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從“拿鉛筆”“看書”等具體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豐富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在本節課教學流程的預設中,我力求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稍作了修改,重點體現在練習設計上運用有效的教學題材深化滲透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使學生對部分與整體的相對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從而清晰理解分數的意義。
分數的再認識 篇5
內容:分數的再認識
課時: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3、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分數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
教學難點:體會在不同整體下,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樣。
教學關鍵: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運用分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今天老師有幸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同學們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了分數,掌握了一些簡單得分數知識,今天我們就進一步認識分數。
板書:分數的再認識
復習:出示:(5分鐘)師:誰能說說這個數的各部分名稱。
師:怎樣讀,讀作:(二分之一)
師: 表示意義是什么?
2)、老師這里有這些數,誰能幫老師讀一讀。 , , , 讓學生讀認。
師:像 , , , ……都是什么數?(分數)
師出示圖形:
讓學生用分數表示上面各圖中的陰影部分。
二、創設情境,理解分數的相對性。
1、 拿一拿:(10分鐘)
教師準備三盒糖果(數量不要告訴學生)
師: 我這里有三盒糖果,老師想從每一盒糖果中取出它的 ,誰愿意幫幫老師這個忙呢?
請三位學生到臺上拿糖果。其他同學注意觀察.
師:你準備怎么拿呢?
生1:
生2:
生3:
師:其他同學發現了什么?生:他們拿出的塊數不一樣。讓三名學生回位。
師:他們三個都是拿出全部的 嗎? 拿出糖果的塊數卻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請想一想,然后小組交流一下.
生:三盒糖塊總數不一樣。
生:數錯了。
師:他們分的到底對不對呢?再請三位同學上臺分一分,驗證一下, 注意觀察每盒的 是多少塊? (4塊、3塊、4塊)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來數一數告訴大家總塊數是多少(一盒有8塊, 一盒有6塊.另一盒有8塊)。
師:前后三名學生分得一樣嗎?
師:現在你知道每盒糖的 不一樣多的原因嗎?
生:是總塊數不一樣,
師:一盒糖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糖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但由于盒子里糖塊總數不一樣多,所以取出的 的數量會怎樣?
生:也一定不一樣多。
強調: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總塊數不一樣多),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2、說一說: (10分鐘)
出示教科書的情境圖:(一本書厚,一本書薄)
. 師:讓兩名同學各拿一本書.左邊的同學看了第一本書的 ;右邊的同學看了第二本書的 ;他們看的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
生1:因為書的厚薄不一樣,總頁數不一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因此它們的 就不一樣。
師:雖然它們都把整本書平均分成三份看,都看了其中的一份,但它們的整本書頁數同不同?也就是說什么不同?
生:看得頁數不同,整體也不同。
師:請同學們再考慮一個問題。
明明喝了一瓶水的 ,楠楠也喝了一瓶水的 。明明說:“我倆喝的一樣多”。楠楠說:“我喝得比你多。” 它們誰說得對呢?
生2:如果瓶的大小一樣,他倆喝得就一樣多。如果大小不一樣,誰瓶大,誰喝得就多。(整體不同,同一分數大小就不同。)
師:為幫助印度洋海嘯受災地區災民,小明捐獻了零花錢的 ,小芳捐獻了零花錢的 ,小芳捐的錢一定比小明多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師:讓學生填數、觀察,小組合作體會這些分數之間的關系,你們有什么發現?
一個分數它得分母表示把“整體”平均分成得份數,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數。進一步強調單位“1”即整體相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部分相同。
提問:“1”里面有幾個 ,有幾個 ,有幾個 ,有幾個 ,有幾個 ,……
3、畫一畫:(8分鐘)
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師:小黑板出示題目
1、一個圖形的 是邊長1cm的□,畫出這個圖形。
a、請同學們先在練習本上畫一畫,教師巡視。
b、展示學生的各種畫法,由學生自己來評價。
c、 還有其他畫法嗎?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
2、分別畫出個圖形的 ,他們的大小一樣嗎?
三、練一練:第35頁:(5分鐘)
第1題,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先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再交流:選兩題說思考過程。。
第2題:涂色。試問:個 是 ,2個 是,5個 是, 里有個 。
四、總結:(1分鐘)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再一次認識了分數,誰能告訴大家你這節課收獲到了什么?
與分數有關的內容就可以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師: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祝大家數學越學越好。
五、作業:(1分鐘)p36、5、6、題
分數的再認識
整體 分數 具體
書 一本書厚 頁數多
一本書薄 頁數少
一瓶水 大瓶 水多
小瓶 水少
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分數的再認識 篇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材(新世紀版)數學五年級上冊p34-35
教材分析:在三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結合情境直觀操作體驗了分數的產生過程,認識了整體“1”,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已經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分數,學習分數的再認識、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知識,本課時則安排“分一分”、“說一說”、“畫一畫”等各個情境活動,使學生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進而為學習兩個量的倍比關系奠定基礎,隨之,分數從真分數擴展到假分數、帶分數。更為分數的系統學習埋下伏筆。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參與探索分數知識的全過程。
學生狀況分析:我校地處市郊,學生的生活經驗較為豐富,有極強的求知欲,整體素質較高,基礎知識扎實,思維較活躍,已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學習習慣良好。在三年級時,學生對分數的產生過程及其意義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對知識的生成、聯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認識。因此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是“零”起點,不能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的知識,要充分相信學生,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出猜想,大膽放手,加強小組合作,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表達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對知識的產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過創設各種情境活動和多種形式的練習,盡量讓他們對分數的知識有系統化的認識,加強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認識;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進一步掌握分數的讀、寫,理解分子、分母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并能對分數作出合理的解釋。發展學生數感,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教學過程:
一、展示圖片,復習導入。
師: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的三幅圖片,大家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三幅圖片——俄羅斯國旗、五朵花兩黃三紅、平均分成六份的六邊形其中三份涂成紅色)
問:同學們,你會用什么數來表示這些圖片中的紅色部分呢?請說出它的具體意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整體“1”的認識經歷由單個物體到多個物體到抽象圖形的過程,了解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掌握程度,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起點。)
引出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活動一:拿一拿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好不好?
1、出示兩盒中內分別裝有8枝鉛筆的文具盒,請兩位男生上來分別拿出每盒鉛筆總枝數的1/2。
師(問臺上的學生):你們準備怎么拿?
生:我把盒里的鉛筆的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就是1/2。
學生活動,兩位男生都拿出了4枝鉛筆。
2、再出示兩盒內裝6枝鉛筆的文具盒,請兩位女生上來也拿出其中的1/2。
(猜一猜她們會拿出幾枝鉛筆呢?)學生活動,兩位女生都拿出了3枝鉛筆。
3、設疑:師:你們發現了什么情況?有什么疑問嗎?請想一想,小組交流,全班反饋。
四位同學都是拿出鉛筆總枝數的1/2,為什么拿出的鉛筆枝數有的一樣多,有的卻不一樣呢?
預設:
生1:男生和女生肯定有一組拿錯了。(師追問:你認為哪一組拿錯了?請上來驗證。)
生2:兩個男生的文具盒中的鉛筆總數一樣多,兩個女生的文具盒中的鉛筆總數一樣多。
生3:男生組的文具盒中的鉛筆總數和女生組的文具盒中的鉛筆總數不一樣多。(師追問:猜一猜誰的文具盒中的鉛筆總數多呢?)
3、檢驗:請四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鉛筆盒里的總數是多少枝,拿出它們的1/2又是多少枝?
4、小結:一盒鉛筆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鉛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相同(也就是盒中總枝數一樣多),所以1/2表示的具體數量就相同;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盒中總枝數不一樣多)所以1/2表示的具體數量就不相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猜測—討論—初步得出結論—驗證—總結歸納”的一個體驗數學過程,從中體會“整體”不同造成相同分數即“部分”表示的多少不同,以加深學生對分數的進一步認識。)
5、試一試
課件展示,8枝鉛筆(五枝紅色,三枝藍色,其中一枝藍色鉛筆是削好了的)
問:你能用什么分數來表示這削了的鉛筆呢?
生1:是總鉛筆枝數的1/8。
生2:是藍色鉛筆枝數的1/3。
生3:是第一橫排鉛筆枝數的1/4。
生4:是一個豎列鉛筆枝數的1/2。
(設計意圖:本練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同一個具體數量它所在的整體不同,表示它的分數也就不同,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分數具有相對性。)
活動二:說一說
1、課件展示小明和小軍看課外書的情境圖
引導學生獲取數學信息和問題。
問:根據圖中的信息,想一想,小明和小軍看的頁數一樣多嗎?
2、生同組交流后,師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并隨機追問:“如果小軍看了50頁,小明看了5頁,你們知道小明的書有共有多少頁嗎?小軍呢?”
3、小結: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大,所表示的具體數量就大;對應的“整體”小,所表示的具體數量就小。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大,對應的整體就大;表示具體數量小,對應的整體就小,即分數具有相對性。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交流、比較、分析,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深化對分數的理解。)
4、畫一畫
一個圖形的1/4是□ ,(1)畫出這個圖形,生完成后,用幻燈展示各學生的圖形。(2)涂出所畫圖形的2/4。(3)涂出所畫圖形的4/4。(本練習的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學生理解分數的局部與整體關系的基礎上滲透分數單位,為學習假分數作鋪墊。)
三、知識應用,加深體驗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給四川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了幫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園,小明捐獻了自己的零花錢的1/4,小芳捐獻了自己的零花錢的3/4,小芳捐的錢一定比小明多嗎?說明理由。
2、選一選(課件展示)
一堆糖果的2/5是4個,
這堆糖果會是下面的哪一堆呢?
(本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估計與推理能力,發展數感。)
(設計意圖:通過有層次的逐步練習,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及時的鞏固,并讓學生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總結
說說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都有哪些新的認識?
六、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篇7
一、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 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二、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整體“1”,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難點:充分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 我們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你能舉出一些分數嗎?說說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義?
2、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再認識》。
(二)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活動一:分筆游戲,體會單位一
1、 分筆活動,找4名同學拿著自己的筆來到講臺。(筆數是2的倍數:4、4、6、8)
2、 請你們4名同學拿出自己筆的1/2,看誰拿的又快又準。
3、 另找4名同學檢查。
4、 同學們自己說說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 師提問:他們都是拿出全部筆的1/2,可是拿出來的筆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每位同學的總數不一樣)
6、 師總結:最初每位同學筆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們的1/2也不同。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活動二:教材P34說一說。
1、 帶著新的認識,我們來判斷兩個小朋友看的書一樣多嗎?
2、 小剛和小明都看了各自書的1/3,他們看得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饋。
3、 師總結:因為書的薄厚不同,也就是總頁數不同,所以兩人看的頁數也不同。(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4、 在什么情況下,他們讀的一樣多呢?(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5、 請同學們再幫老師解決一個問題:王興國吃了一個蘋果的3/4 ,李曉陽也吃了一個蘋果的3/4。王興國說:“我倆吃的一樣多”。李曉陽說:“我吃得比你多。” 他們誰說得對呢?
(三)鞏固練習
1、 教材P34畫一畫。
2、 教材P35練一練第一題、第二題。(在練習中,針對錯誤比較多的,進行集體講解,少的則個別講解)
四、 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五、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采取以小游戲為開篇來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在教學和練習中我重點強調了“平均分”和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學生在練習時,也能體會到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嘯捐款”一題。但在練一練第一題寫分數時出現錯誤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書中沒有平均分,而是要畫一條輔助線和旋轉圖形。
分數的再認識 篇8
課堂寫真你認識分數嗎?因為是借班上課,教師課前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了交流,并順著“認識”這個話題進入了教學。“你認識分數嗎?你能說幾個分數嗎?”教師的話音剛落,很多學生舉手,幾位學生分別說出3/10,1/2,1/4,6/8等分數,教師隨機板書幾個分數。教師又讓幾位學生說分數的意義,“你能說說這些分數表示什么嗎?誰先說說1/2表示什么?”一位學生回答后,教師又出示一個正方形、8個西瓜的圖片等讓學生說1/2、1/4的意義,幾位學生都能正確地說明這些分數的含義。如其中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把8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1/4。”在兩位學生回答后,教師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誰來畫一畫,分一分”。大約有七、八位學生舉手。一學生上來分,把西瓜圖中8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這位學生分完后,另一位學生站起來說還有不同的分法,教師讓這位同學又畫了一下,畫法與前面的學生不同,也是正確的。教師又追問:“這里把什么看作整體“1”,一份是幾個西瓜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再讓學生說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然后小結并揭示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為什么鉛筆不一樣多? 教師出示兩盒外包裝一樣的鉛筆,現場組織活動,準備請兩位學生到講臺上拿鉛筆。“這里有兩盒鉛筆,你能從每一盒鉛筆中分別拿出全部的1/3嗎?”教師的話音剛落,很多學生舉手,躍躍欲試。教師請兩位學生到講臺前,并問臺上學生:“你們準備怎么拿呢?”“我準備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3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3”一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教師提醒說,全體學生的目光都集中在講臺上。講臺前的兩位學生打開鉛筆盒,認真地數著,一會兒,兩位學生都高高舉起了鉛筆,其中一位學生舉著3支鉛筆,另一位學生舉著4支鉛筆。“你發現了什么現象,你有什么疑問,或者說你能提出問題嗎?”教師問。“我發現他們拿的支數不一樣。”“他們拿出的支數不一樣多,一個是3支,一個是4支,這是為什么呢?誰拿得是正確的。”多位學生先后舉手回答。“會不會數錯了。”一位學生一副疑惑的樣子。“數錯了?這也有可能,你能上來幫助數一數嗎?”教師沒有馬上作出評價。這位學生上來把兩盒鉛筆數了一下,判斷兩位同學拿的都是對的。“看來,沒有數錯。我們再來看前面一位同學提出的問題,他們兩人都是拿全部鉛筆的1/3,拿出的鉛筆支數卻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請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組輕聲交流一下。”教師重復了一下問題,并提出了要求。學生開始進行小組交流,教師在巡視,并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約2分鐘后開始組織全班交流。“我們認為兩盒鉛筆的總支數不一樣多。”“他們兩盒鉛筆的數量是不同的,我猜一盒是9支,另外一盒是12支。”兩位學生的先后發表意見。“這兩位同學的意見認為是總支數不一樣,也就是整體不一樣,大家都同意這個觀點嗎,還有不同意見嗎?”教師再次問全班同學。沒有學生發表不同意見,教師就請臺上的兩位同學把所有的鉛筆都拿出來,并告訴全班同學總支數是多少,1/3是多少支,驗證剛才的結果。教師又出示一幅圖文型的情境圖:兩個小孩各拿一本書并有對話,小林:我看了這本書的1/2,小明說:我也看了一本書的1/2。圖中的問題是:他們看的頁數一樣多嗎? “根據圖中的有關信息,想一想,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頁數一樣多嗎?你的觀點是什么,告訴你的同桌。”教師說道。學生同桌交流后,教師先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如果兩本書頁數相同,那么是一樣多的。如果兩本書的頁數不同,那么看的頁數就是不一樣多的。”一位男生作了一個假設。又一位學生很快接上回答,“不一樣多,因為從圖上可以看出一本書厚,另外一本書薄,兩本書的總頁數不一樣,它們的1/2也不一樣多。”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在這個情境中,‘書的頁數不一樣多’這個信息是通過圖的形式告訴我們的,我們要善于找出這樣的數學信息。”教師進行了肯定的評價,“其實,第一位同學的想法也是對的,他是作了假設”。教師再次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都是看了一本書的1/2,但是看的頁數不一樣多呢”。“因為書的總頁數不一樣多,所以一本書的1/2也不一樣多。”“如果同一個分數,所表示的整體不一樣的話,那么所表示具體的數量也不一樣。”這位學生剛說完,教室里響起一陣掌聲,教師也及時進行了表揚、總結。教師又出示一個純文字型的情境問題:六一兒童節,小明和小芳去買書,小明用去了自己所帶錢的1/5,小芳用去了自己所帶錢的2/5,小芳用去的錢比小明多嗎?請說明理由。學生獨立思考后,教師請學生先發表自己的觀點。“無法確定”。一學生說。“我也認為無法確定,因為沒有告訴我們小明帶的錢是多少、小芳帶的錢是多少”。又一學生站起來回答。“無法確定是什么意思呢?”教師追問。 “如果小芳帶的錢比小明多,那么小芳用去的就多;如果小明帶的錢比小芳多,小明用去的錢也就可能比小芳多;如果他們兩人帶的錢一樣多,小芳用去的錢就比小明多。所以,我認為是無法確定。” 剛才這位學生繼續回答,教室里又一次響起了掌聲。“這位同學分成幾種情況來考慮,分析得很全面、也很精彩,你還想用不同的方法來說明嗎?”教師好像還沒有滿足,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 “假設小明帶了100元錢,那么他用去的錢就是20元;假設小芳帶了10元錢,那么他用去的錢就是4元,這樣小明用去的錢就比小芳多。”這位學生剛說完,另外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說:“我也想舉個例子,如果他們都帶了20元錢,小明用去的錢就是4元,小芳用去的錢就是8元,這樣小芳用去的錢就比小明多。”全班同學再次給予掌聲。“你們聽明白了嗎,他們在用什么方法來說服我們。他們兩人其實都用了舉例的方法,有時舉個例子能把復雜的事情說得清楚些,這是非常好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又給予了評價與引導。 估一估,選一選在完成了一個“涂一涂“的練習后,教師出示了幾道選擇題,讓學生估一估,再選一選。 出示題目后,教師沒有馬上讓學生回答,而是請學生先把自己選擇的結果寫在本子上,并準備說說自己思考的過程。過了一會兒,學生開始舉手回答。 “我估計一下,選擇第二段。”一位學生先說了自己選擇的結果。教師又請了一位學生,“我也選擇第二段,我先看第一段,第一段圓木比上面這段短,是不可能的。”“為什么不可能呢?”教師追問。剛才這位學生繼續回答,“因為一段圓木的1/3是把一段圓木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不可能比整段圓木長,這樣第一段就是不可能的。我們再看第二、第三段,第三段平均分成三份,一份明顯比上面這段要長,而第二段我估計一下,應該差不多正好分三段。”學生講完后,看其他學生沒有不同意見了,教師又進行了小結、評價,“剛才這位同學用了估計、排除等方法得出了結論,這是非常好的方法。如果這幾幅圖或實際的物體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還可以采用先估計、再量一量驗證的方法。” 教師簡要地讀了一下題,仍讓學生先把想法寫下來,再組織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有三位學生進行了分析,教室里又響起了兩次掌聲。“我選擇的是第二群蜜蜂,是10只。我想,一群蜜蜂的2/5就是把一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現在2份是4只蜜蜂,一份就是2只蜜蜂,5份就是10只蜜蜂。” “我是從下面去分的,第一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有4只,所以不是。第二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每份2只,兩份就是4只,所以就是第二群。”“我是先估計的,再分一分。看看第一群太多、第三群太少,再看第二群,算一算正好。”“你的想法也不錯,先估計、再驗證,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教師評價道,然后又作了小結,“剛才我們幾位同學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了結論,說明我們對分數的理解又加深了。剛才的分析非常精彩,我們班同學真了不起。” 找分數進行了課堂總結后,課的最后,教師又組織了找分數的活動。教師創設了一個“一位學生站起來”的情境,讓學生用分數來表示。學生先后說出了“全班人數的1/50”、“小組人數的1/4”、“大組人數的1/12、“會場總人數的1/1000”、“全年級人數的1/290”、“全校人數的1/1600、“蘭州市人口總數的1/2800000”等,過程豐富多彩。“請同學們再想一想,同樣一個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數來表示呢?”最后,教師再次提問讓學生思考。“因為總數一直在變化。”、“因為整體“1”是不同的,所以分數也就不同。”幾位學生先后回答。整節課在學生思考、討論的余音中結束了。 案例思考用自己的一生追尋充滿智慧的數學教學,是朱德江老師的追求。確實,我們的教學應該給學生大的智慧,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應盡量成為與學生智慧碰撞、智慧分享、智慧共生的過程。無疑,在《分數的再認識》一課中,朱老師實踐著自己的追求,力求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啟迪學生的智慧。一、了解學生是啟迪智慧的起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啟迪學生的智慧應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實際上,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已經在三年級初步認識了分數,而且由于現代學生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他們不再是一張白紙。這就要求教師所設定的教學起點,要盡量與實際的教學起點吻合。了解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也可以在課的開始進行。其實,一節課開始的數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它的目的也可以是豐富的,不僅僅是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探索;還可以是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應該成為教師了解學生,把握教學起點的重要環節。朱德江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設計了了解學生起點的活動,簡單的一句“你認識分數嗎?你能說出幾個分數嗎?”,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一步,教師鼓勵學生在“一個正方形”、“8個西瓜”等具體情境中表達自己對1/2,1/4等分數的理解,不僅溝通了所學內容與原有內容的聯系,而且在學生嘗試表達的過程中,促進了他們對自己理解的反思。了解學生,似乎有點老生常談,但真正做到又談何容易。這需要教師真正地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其內容的聯系有深刻的把握,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信息并加以深化,這些無疑都是教學智慧的體現。 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是啟迪智慧的保障智慧的生成需要思維的充分參與,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促進學生的思考,這包括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直至深度思考。特別是新課程實施到一定階段后,廣大教師越來越認同思維的參與是課堂參與的最高境界。就本節課而言,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思考是逐漸深入的。當學生發現都是1/3,但鉛筆的支數不一樣時,他們最初的想法是有人數錯了。在親自核對無誤后,他們的思維受到了挑戰,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發現是因為“總的支數不同”的原因。進一步,在討論“看的頁數不同”的問題中,學生體會到“整體不一樣的話,那么所表示具體的數量也不一樣”。難得可貴的是,在討論“誰用去的錢多”的問題時,學生不僅能根據分數的意義正確地解釋這一問題,而且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說明自己的思考過程,或者舉例、或者假設、或者分情況討論。這一切源于朱徳江老師有價值的教學行為。朱老師提供給學生充分思考和表達的空間,并及時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在“誰來發表自己的觀點”“你還想用不同的方法來說明嗎”的語言中,學生的思考得以層層深入。還有,課堂上朱德江老師適時的追問、適度的延遲判斷、適當的總結引導,促進了學生的反思和學生之間的學習,特別是對思考問題方法的點撥,不滿足于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希望學生能從中學習如何去思考。的確,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學生學習數學絕不僅僅是獲取知識和技能,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他們希望通過數學學習,能夠成為運用數學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適應未來生活的人。 三、促進學生多角度的理解是啟迪智慧的關鍵智慧的獲得離不開對所學內容的真正理解,理解分數的意義無疑是本節課的主要目標,特別是理解分數“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決不等同于會背誦一些結論,更重要的是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為了幫助學生的理解,朱徳江老師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什么鉛筆不一樣多“的討論,使學生借助具體的操作體會“整體不一樣,部分就不一樣”;“估一估,選一選”的活動,使學生借助圖形進一步闡述自己對分數的理解;“找分數”的活動,使學生借助身邊的事物,具體應用自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這些活動從不同角度為學生理解分數提供了機會,從學生對分數意義的個性化的表達和解決問題創造性的思路中,我們不難得出,學生確實對分數有了很多新的認識。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的發展需要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設計好的數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本節課幾個活動好就好在,它們通過不同形式,從多種角度引導學生去研究分數、應用分數,無論是操作、圖形還是身邊的事物,無論是體會、估計還是尋找,既使學生在交流中認識到分數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數感、估計能力等的培養。一節課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追求完美的,一節課也很難完全體現一位教師的教學藝術。但我們還是能從這節課中看到師生思維充分的碰撞,在碰撞中學生的智慧得以喚起、激發、升華。啟迪學生的智慧無疑是數學教學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艱巨的工作。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智慧也將得以全面體現,教師事業的價值得以充分實現。我們看到,朱德江老師選擇了這一追求,并正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堅實地前進著。
分數的再認識 篇9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體會標準不同,分數表示的意義也不同。
2、在具體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重點就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教學過程:
活動導入
現在大家猜個謎語:母子兩邊分…… (學生回答:分數)
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分數 (板書:分數的再認識)
2、復習導入,出示圖形:
提出復習要求:仔細觀察這3個圖形,說出這3個圖中陰影部分是什么分數,它們各表示什么?
(1)圖1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兩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2分之1來表示。
(2)圖2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3分之1來表示。
(3)圖3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4分之1來表示。
(通過讓學生說分數,認分數,說分數含義的過程,了解學生以有知識的起點。)
3、他們的回答都非常準確,說明他們對以前的知識掌握的很扎實,老師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學習效果,有信心嗎?
二、活動引入新課學習
1、老師這兒有三份圓片,你們能從每一份中分別拿出全部的1/2嗎?
提出觀察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你們發現了什么現象?能提出問題嗎?
(在這里要強調各自是把誰平均分了,學生分別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學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數不一樣?
(2)為什么三個同學拿的數目不同?
2、小組合作活動
提出活動要求:為什么他們三人都是拿全部圓片的1/2,拿出的片數卻不一樣多呢?
請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為什么會是不一樣的,然后小組交流一下。
(1)學生借助學具獨立操作
(2)小組交流
(3)學生代表匯報
師總結:同學們都認為每份的總片數不一樣,所以三個同學拿出圓片的片數不同。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了。
驗證:現在請剛才的3位同學把所有的圓片拿出來,告訴同學們你們各自的數分別是多少,它們的1/2又是多少?這時要乘熱打鐵讓學生舉例說明什么是整體“一”。并舉例說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鉛筆,一個蘋果等, 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單位1或整體1 。(通過組織學生交流,在比較中初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體會整體不一樣多,所以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強調平均分 ,深化對分數的理解。)
3、總結歸納
(1)原來分數還有一個奇妙的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2)學生總結:(能表達出以下內容就可以)一份圓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圓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些物體,可以是一個計數單位 ,學生沒學過 把多個物體看作“1”這部分應有所強調 ,這里可以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來理解單位一或整體一 。這里要讓學生明確分數不像以前學的數那樣很多情況下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兩個數間的關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語言
四、理解應用
1、為了表揚同學們對剛才所學知識的態度和效果,老師給班級讀書角買了2本書。出示掛圖:
師:淘氣和笑笑都看了這本書的1/3,他們看得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饋。
學生匯報:因為的書厚薄不同,所以兩人看的頁數也不同。(整體“1”不同,分數表示的量也不同。)
2、閱讀教材34頁的“畫一畫”
畫出每個圖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組內交流,說說為什么這樣做?(學生總結)
提問:為什么4個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個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學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個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來表示。
生B:我把1個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來表示,只不過這個一份小一些。
五、鞏固練習
1、指導閱讀:書上第35頁第1題,用分數表示涂色的部分。
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簡單復習分數的意義,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說出1~2個圖形所表示的“整體”與“部分”的意義。)
2、學生獨立在書中完成教材第35頁第2題。(老師巡視檢查)
3、出示教材第36頁第5題,在交流中請學生說說理由。(本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估計與推理能力,發展學生數感。如果學生遇到理解困難,可以借助事先準備的圖形和小棒在組內演示解決,最后由學生代表匯報演示小組討論的結果。)
4、拓展延伸 小組合作完成36頁第6題
思考:今天你學會了什么?(通過練習,鞏固基本知識和技能,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5、總結匯報:相同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定相同,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整體的大小。分數即表示一種關系又表示具體數量 , 分數只有帶上單位才是一個具體的數 (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體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樂趣)
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相同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定相同,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整體的大小。
12片 1/2 6片 8片 1/2 4片 6片 1/2 3片 結合線段,數形結合
分數的再認識 篇10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學的主要內容
《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34~36頁《分數的再認識》。
2.教材編寫特點
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教材通過創設“拿鉛筆”“看書”等具體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豐富學生對分數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教材編寫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使學生充分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二是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活動,教材中創設了“拿鉛筆”“看書”“捐款”“畫圖形”等豐富的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二、學習目標
1.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進一步掌握分數的讀、寫,理解分子、分母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對分數作出合理的解釋,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分數,發展數感。
分數的再認識 篇11
師:在課前每個同學都拿到一些圓片。你能把你全部圓片的二分之一拿出來嗎?
生:能。
師:把你全部圓片的二分之一拿出來給大家看一看。
學生拿出來,舉給大家看。
師:你拿幾個?是怎么樣拿的?
生1:我拿3個,我有六個圓片,六個圓片的二分之一是6÷2=3個,所以我拿出3個。
生2:我拿2個,二分之一就是圓片平均分成兩份拿其中的一份,我一共有4個圓片,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個。
生3:我拿2個,因為二分之一就是所有物體的一半,我有4個圓片,一半就是2個。
生4:我拿2個,我一共有4個圓片,它的二分之一就是2個。
生5:我拿3個,因為我有六個圓片,它的二分之一就是3個。
師:看到這種情況,你有什么疑問呢?
生1:我覺得二分之一應該是一樣的,為什么大家拿出來的二分之一有的是2個有的是3個呢?
生2:為什么我們拿出來的二分之一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
師:是啊,為什么呢?我們今天就來進一步認識分數,解決你心中的疑問。(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師:剛才同學問了:“為什么二分之一是一樣的,我們拿出來的數量卻不同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我覺得是因為總數的數量不一樣。
師:能說的具體點嗎?
生:總數就是原來有的人拿了6個圓片有的人拿了4個圓片,說明他們本身拿到的圓片總數就不同,所以拿出來的二分之一也不相同。
師:還有想說的嗎?
生:二分之一就是一個物品它的一半,他們原來拿到的圓片有的是4個有的是6個,他們拿的時候都是把自己的圓片平均分成2份,拿其中的一份。所以有的是2個有的是3個,就不一樣了。
師:恩,她們兩個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你又是怎么想的呢?說給小組的其他同學聽一聽。
學生小組內說一說,教師巡視。
師:大家討論交流以后,誰能把自己的想法說的更具體更明確呢?
生1:有的人是拿到6個圓片,有的人拿到4個圓片,二分之一是拿出總數的一半,所以有的人拿出來的是3個,有的人拿出來的是2個。
生2:總數的數量不同它的二分之一就不同。
師:說的真精辟!誰還能舉例說明?
生:比如說可以把6個圓片看作一個大蘋果,4個圓片看作一個小蘋果,用刀把這兩個蘋果都切一半出來,當然是不一樣多的了!
師:大家覺得他這樣比喻,有沒有道理?
生齊答:有道理!
師:那為什么有的同學拿出來的二分之一是一樣的呢?
生1:因為他們原來的圓片就是一樣多的,比如:我和我同桌,我們兩個拿到的圓片都是4個,拿出的二分之一也都是2個,一樣多。
生2:老師,如果原來圓片一樣多,拿出來的就一樣多,原來圓片不一樣多,拿出來的就不一樣多。比如:我和我同桌,我原來拿到6個圓片,她原來拿到4個圓片,我拿出來的二分之一就是3個,她拿出來的二分之一就是2個,是不一樣多的。
師:師:哦~~,是因為大家原來拿到的圓片不一樣多,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就不一樣多了。如果原來的拿到的圓片一樣多拿出的二分之一就一樣多了。大家都來數一數自己的圓片,看看是不是這樣?
學生數自己的圓片,檢驗結論是否正確。
師:原來有4個圓片的同學請舉手。你們拿出的二分之一是幾個?
生齊答:2個。
師:原來有6個圓片的同學舉手,你們拿出的二分之一是幾個?
生齊答:3個。
師:都是這樣嗎?
生:是的!
師生一起總結:從剛才的結果我們就可以發現:每個人拿的二分之一,都是把自己的所有圓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自己全部圓片的二分之一,由于分數二分之一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圓片的總數不一樣多),所以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師:今天我們再一次認識了分數,你能不能利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判斷一下這兩個小朋友看的頁數一樣多嗎?
(課件出示教材p34說一說的情境圖。)
生1:我覺得他們看的不一樣多,因為黃衣服的孩子看的書比較厚,紅衣服的孩子看的書比較薄,所以它們的三分之一就不一樣多。
生2:我覺得黃衣服的孩子看的比較多,因為他的書厚一些,就象我們剛才說的圓片一樣,6個圓片的二分之一比4個圓片的二分之一多,現在這兩個孩子看的分數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書薄厚不一樣,所以書厚的這個孩子應該看的比較多一些。
師:他們說的你聽懂了嗎?你是怎么想的呢?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交流。)
(出示兩條線段,第一條線段比第二條線段短一些,如圖:)
師:兩只小螞蟻分別走了這兩條線段的四分之一,你覺得它們走的路程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為什么?
生1:兩只螞蟻都走四分之一,可是第一條線段比第二條線段短,所以兩只螞蟻走的不一樣長。
生2:在這里四分之一指的是分別把每一條線段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可是這兩條線段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它們的四分之一也不一樣,兩只螞蟻走的長度就是不一樣的。
生3:兩只螞蟻都走四分之一,可是這個四分之一對應的整體不同,就是兩條線段的總長度不同,所以兩只螞蟻走的這個四分之一也不相同。
師:那么根據兩條線段的長度,你能判斷出哪只螞蟻走的長嗎?
生1:因為第一條線段比第二條線段短一些,兩只螞蟻分別走它們的四分之一,所以我認為第二只螞蟻走的長一些。
生2:兩只螞蟻都走了線段的四分之一,線段本身越長它的四分之一也就越長,所以第二只螞蟻走的長,第一只螞蟻走的短。
師:大家說的非常好,如果讓你動手畫會怎么樣呢?
(課件出示p34畫一畫的題目:“一個圖形的是□,畫出這個圖形。”)
師:你能看懂題目嗎?你是怎么想的?
生1:是讓我們畫出一個正方形的有多大。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2:我認為是有4個小正方形組成的圖形,它的四分之一才是一個小正方形呢。
生3:我覺得一個圖形的四分之一是一個小正方形,也就是說這個圖形的一小塊是小正方形,讓我們畫出整個圖形。
師:聽懂了嗎?會畫嗎?請動手畫一畫。
(學生動手畫,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展示學生作品,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師:請看這個作品,你覺得畫的對嗎?
生:我覺得對,因為它有四個小正方形組成,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個小正方形,所以是對的。
師:其他同學呢?
生齊答:畫對了!
師:這兩個呢?
生:對!
師:我們請作者介紹一下想法,怎么樣?
(在同學們熱烈的期待中,請上作者)
生1:我覺得只要是4個小正方形組成的圖形就可以,既然可以橫著排一排,也可以上面排一個下面排三個,這樣和起來也是四個小正方形,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個小正方形。
生2:我和他的想法差不多,既然可以象他們那樣排列,我覺得我這樣排列也很好看。
一名學生搶著發言:老師,我覺得我畫的也很好看,而且里面有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
師:是嗎?請你拿上來給大家看看。
他帶著自己的作品上來,展示給大家看
他介紹:我畫的這個圖形的四分之一也是一個小正方形,就是畫斜線的這個,沒畫斜線的三個就是這個圖形的四分之三。
師:大家覺得這個同學畫的怎么樣?
學生紛紛說:非常好!很有創意!
在大家的一致認同下他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師:你還有其他不同的畫法嗎?
展示幾個不同畫法,大家一起判斷對錯。
對于最后一種方法,大家看法不一,有的認為對有的認為錯。
師:請大家找出理由來支持你的看法。
生1:我認為是錯的,因為她畫的不是一個圖形,是四個小正方形。
生2:我認為是對的,因為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個小正方形。
生3:我認為是錯的,雖然它的四分之一是一個小正方形,可是它不是一個圖形。
生4:我認為是對的,我們可以把這四個小正方形看成一個整體,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個小正方形了。
師:大家的理由都很充分,我們一起聽聽它的作者怎么說,好嗎?
學生睜大眼睛看著這個作品的作者走上來。
這個學生解釋說:我是受練一練第一題那12個小圓組成一個大圓的啟發,我覺得可以把四個小正方形看成一個整體,這樣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個小正方形了。
師:其實這樣想是對的,這說明我們今天對分數的再認識已經很有深度了,不過它不符合今天我們做的這個題目,大家覺得呢?
學生都表示贊同。
師:現在大家都能畫出一個圖形,那么你能用分數表示出涂色部分的面積嗎?
生:當然能了!
師:請打開書35頁,練一練第一題在書上填寫出來,比一比誰填的又對又快!
(學生填寫,教師巡視)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填的?
生1:第一個是六分之四,第二個是八分之五,第三個是十二分之九,第四個是四分之一,第五個是六分之三,第六個是二分之一。
師: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2:我覺得第六個還可以寫成八分之四。我是這樣想的里面的小圓涂色部分是4塊,外面的大圓涂色部分是4塊,把它們結合起來看,正好就是把兩個圓平均分成8份,涂色的有4份,就可以用分數八分之四來表示了。
生3:我的第五個是用二分之一表示的,因為一共是六個三角形,三個涂色的三個沒涂色的,各占一半,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師:誰能說說第三個是怎么填的?
生:我填的是十二分之九。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把十二個小圓看成一個整體,涂色的有9個小圓,所以就是十二分之九。
師:看一看第二題,你會畫嗎?
生:(齊答)會!
師:請你畫在自己書上。
(學生畫圖,教師巡視)
展示學生作品,大家觀察是否正確,并請兩位學生說一說畫法,
生1:我畫出最下面的一行三個小三角形表示四分之三,畫出左邊的五個小正方形表示八分之五,畫出上面的兩行小圓圈表示三分之二。
生2:我畫出左邊的三個小三角表示四分之三,畫出上面四個加下面一個小正方形表示八分之五,畫出右邊的兩豎行小圓圈表示三分之二。
師:最后一個三分之二為什么要畫6個小圓圈呢?
生1:因為我們可以把這九個小圓圈看成一個整體,它的三分之二是6個圓圈。
生2:我們可以一行一行的看,一共是三行,所以三分之二就是兩行,兩行正好就是六個圓圈。
師:我們看到這幾個同學畫的都不一樣,你們卻都說是對的,為什么?
生搶答:雖然他們畫的形狀不一樣,但是他們畫出來的數量是一樣的,第一個圖都是畫的三個小三角形,第二個圖畫的都是五個小正方形,第三個圖都是畫的六個小圓圈。
師:哦~~ 原來是這樣啊!下面請看第三題,分別畫出下面圖形的二分之一,能畫出來嗎?
生:能!
師:看誰畫的又對又快,開始吧。
(學生在書上畫一畫,教師巡視)
展示學生作品,全體學生反饋不同畫法后,師問:你覺得這些圖形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樣嗎?
生:(齊答)不一樣!
師:為什么?
生1:因為這些圖形的大小不同,所以它們的二分之一不一樣大。
生2:因為它們的二分之一是把他們本身平均分成兩份,它們本身就不一樣大,所以分成的二分之一也不一樣大。
師:恩,大家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嗎?
生:(齊答)有道理!
師:這些知識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請看(課件出示p35練一練的第四題)請自己讀一遍題目。
(學生讀題)
師: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生1:我認為小芳捐的錢不一定比小明的多,如果小明的錢很多,小芳的錢很少的話,也許小明比小芳捐的還多呢。
生2:我可以舉例子說明,比如:小明有100元錢,他捐四分之一就是25元,小芳只有10元錢,她捐四分之三才是7.5元,這時候小芳就比小明捐的少了。
生3:這里沒有說清他們原來誰的錢多誰的錢少,所以我覺得不能確定,如果小明原來的錢比小芳的錢多很多的話,小明就可能比小芳捐的多,如果小明原來的錢比小芳的錢只多一點或者還要少一點,他捐的錢就可能比小芳捐的少了。
師:大家分析的很有道理!如果以后遇到需要你幫助的人或者事,你會怎么樣做呢?
生紛紛搶答:捐錢!給他衣服!給他捐書!
師:大家都是有愛心的孩子,這樣非常好!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生:在原來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認為四分之三一定比四分之一多,可是今天我們發現不是這樣的,比如剛才那道題,如果小明的錢比小芳的錢多很多,那么他捐的四分之一就可能比小芳捐的四分之三還多。
生2:我認為總數不同,分數就不同。
師:她說的很對,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它表示的具體數量也就不同,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生:是的。
師:今天回去以后把35頁的“你知道嗎?”讀一讀,感受一下分數的悠久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好不好?
新世紀版五年級<分數的再認識>課堂實錄 來自第一范文網。
分數的再認識 篇1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五上第34—36頁。
教材及學情分析:
在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認識了整體“1”,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分數,學習分數的再認識。教材通過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在不同的整體下,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是不一樣的,進一步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學習分數的再認識,不但為本單元的后續知識墊定基礎,同時是下學期學習分數應用題的必備知識。
由于學生是在三年級學習的分數初步知識――相隔時間較長,加之這里學習的分數意義范疇的拓展――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也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必須要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讓學生充分的感知。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數感。
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體會在不同的整體下,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是不一樣的。
設計理念:
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借助直觀活動展開充分交流,并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深刻、靈活、扎實地掌握知識。在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時形成智慧,著力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及創新意識。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題卡;學生準備偶數只鉛筆。
教學流程:
一.課前交流,回顧舊知
1、師:(板書“分數”)同學們,你認識分數嗎?能給大家講一講你了解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嗎?
引導學生復習分數的意義,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讀、寫法等。
2、出示8個氣球的圖片,請學生說一說1/4的含義,并在圖片上圈出所代表的部分。補充提問:在這里把誰看作了整體“1”?平均分成了幾份?一份是幾個氣球?3/4表示幾個氣球呢?
師:看來同學們對分數的了解還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地認識和理解分數。
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活動一:拿鉛筆
師:大家都準備了一些鉛筆。如果想拿出你全部鉛筆的1/2,你會怎么做?
預設:生1:我可以先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準備用鉛筆的總支數除以2,看看得幾就拿出幾支。
師:下面就請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拿出你全部鉛筆的1/2。(學生拿鉛筆)把你拿出的鉛筆數告訴給小組內的同學。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現象,有什么疑問?
(大家拿出的支數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為什么呢?)
師:大家都是拿全部鉛筆的1/2,拿出的鉛筆支數卻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請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組輕聲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一個小組的討論。
全班交流,明確:因為鉛筆的總支數不同,也就是整體不同,所以雖然拿出的都是全部鉛筆的1/2,但是拿出的鉛筆數量不一定相同。
活動二:說一說
(課件出示圖文型情境圖:兩個小孩各拿一本書并有對話,小林:我看了這本書的1/3,小明說:我也看了一本書的1/3。圖中的問題是:他們看的頁數一樣多嗎?)
師:根據圖中的有關信息,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你的觀點是什么,告訴你的同桌。
學生匯報:如果兩本書頁數相同,那么是一樣多的。如果兩本書的頁數不同,那么看的頁數就是不一樣多的。
師小結:如果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一樣的話,那么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
活動三:辯一辯 (課件出示文字型情境問題:為幫助青海玉樹災民重建家園,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錢總數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錢總數的3/4。小芳捐的錢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嗎?請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用假設、舉例等方法分析這一問題,體會分數的相對性。
活動四:畫一畫
師:(出示一個正方形)同學們,這個正方形是一個圖形的1/4,請你猜一猜這是一個怎樣的圖形?把你想到的圖形畫下來好嗎?
請不同畫法的學生為大家展示。
師:你是怎樣判斷出這個圖形是由4個正方形組成的?
引導學生充分交流,體會分數的從部分到整體。
三.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活動一:填一填,涂一涂
教材35頁:1題(用分數表示各圖中涂色部分)、2題(在圖中用顏色表示對應分數)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交流,重點說一說思考過程。
第1小題中圖6需要旋轉,把內圓和外圓組合起來看,用分數4/8或1/2表示。教師利用學具演示組合過程。
活動二:分數游戲
師:請九位同學站起來;請9位同學中的1/3坐下;請剩下同學中的1/3坐下。
師:兩次坐下的同學一樣多嗎?為什么?(雖然兩次坐下的同學數都是“整體”的1/3,但因為兩次的“整體”不同,所以坐下的人數也不相同。)
五.總結收獲,積累知識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分數的再認識 篇13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p34----35。
教學目的:
1、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同一個分數,由于單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義、大小也分別不同。
2、通過一個分數單位,能理解并準確找到這個分數所在的整體。
3、理解并掌握一個整體和單位一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同一個分數,由于單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義、大小也分別不同。
教學難點: 理解并掌握一個整體和單位一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鉛筆、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了分數,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分數知識。這一節課,我們要進一步學習分數。
二、新課。
(一)活動一:
1、請你拿出你所有鉛筆的二分之一。
(按要求操作)
2、拿出的鉛筆為什么不一樣多?
(說說你的想法。)
3、小結:因為每個人的鉛筆總數不同,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也不同。在這件事上,鉛筆的總數
要看作單位一。
4、師拿厚薄兩本書,說這兩本書的三分之一的頁數一樣嗎?為什么?
(小組內說明理由,全班交流想法。)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塊蛋糕,看圖,這兩個四分之一一樣嗎?為什么?
6、小結:兩本書的三分之一中,因為兩本書的厚薄不同,因此結果不同。在這里,要把書看作單位一。
在蛋糕的問題上,也是由于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它們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把蛋糕看作單位一。
由此可以看出,單位一不同,所表示的分數的大小和實際含義也不同。
7、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二)活動二:畫一畫。
一個圖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畫出這個圖形。
(三)活動三:練一練。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試舉例說明,自己試獨立畫,看誰的畫法多)
2、在圖中用顏色表示各個分數。
(展示大家的畫法。)
3、分別畫出下列各個圖形的二分之一,它們的大小一樣嗎?
(自己獨立完成,說說一樣嗎?為什么?)
4、芳捐的錢一定比小明多嗎?請說明理由。
分析:小明捐獻了零花錢的四分之三。誰是單位一?
小芳捐獻了零花錢的四分之三。誰是單位一?
雖然都是四分之三,它們表示的多少一樣嗎?為什么?
(說說你的想法。我們應從哪個角度來考慮?)
5、選一選。
6、在正方形里填上適當的數,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獨立完成,說說你的理由。)
2個二分之一是。個四分之一是1,5個八分之一是,七分之三里面有個七分之一。
越往下分,單位一越小,1中所包含的單位一也越多。
你還能繼續往下分嗎?
7、下列哪些分數更接近0,哪些分數更接近1?分別填入圈內。
三、總結:
分子越小的分數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數越接近1。
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分子越小的分數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數越接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