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設計及反思
b.當“彭老總請求將遺體運回國”“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時,毛主席是什么心情?從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2)“朝鮮戰場上我們有多少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他們就不想再見一見兒子的遺容嗎?”
(體會要點:作為一國的領袖、國家的主席,他強忍悲痛,一切從大局出發,理智地處理了自己的情感.)
c.當毛主席要在電報記錄稿上簽字時,他是什么心情?從哪里看出來的?
(1)“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
(體會要點:毛岸英是毛澤東一家為了中國革命勝利而犧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決定時,心底又流露出對親人的無比眷戀.)
d.當毛主席在記錄稿上簽字時,他是什么心情?從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書來到毛主席的臥室.毛主席已經出去了,放在枕頭上的電文稿寫著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師:在朝鮮戰場上,我們有四十多萬志愿軍死傷戰場上。在這以前,毛主席的五位親人為了中國革命相繼獻出了生命,此時,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愛的長子,哀莫大于老喪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但艱難抉擇后的批示是將兒子的尸骨留在了遠在千里的異國他鄉。那博大的胸懷令人震撼。讓我們再次深情朗誦主席的批示── 生: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師:我請同學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生朗讀
師:如果,我把第八自然段文章的內容去掉是否可以。
(體會要點:“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錚錚的言語下,是毛主席那寬闊的胸懷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讀,深化感悟
師:毛主席把一生奉獻給了新中國,奉獻給了中國的勞苦大眾.此前,他的五位親人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已經相繼獻出了生命.此時,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摯愛的長子,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說一句話、不吃一口飯,他黯然神傷,他淚水漣漣.但他卻毅然決然地把兒子的尸骨留在了遠在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他的愛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懷如海似山!
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一次去體會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偉人風范吧!
五、布置作業,領悟寫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側面描寫,并將其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
板書設計:
19 青山處處埋忠骨
聞噩耗──悲痛 常人情懷
做抉擇──艱難
寫批示──忍痛 偉人胸懷
教學反思:
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受到年齡和經歷的限制,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本來就比較陌生,“體會毛澤東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也比較困難。為了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主席常人的情懷和偉人的風采。我在課前專門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搜集毛岸英及毛主席一家為革命犧牲的六位烈士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在本文的教學中,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寫寫等學習方法。注重從文本中挖掘,讓學生通過初讀來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在細讀中讓學生動手劃出描寫主席心情的句子,劃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并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交流學習,使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句子的含義,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品質。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如讓學生展開想像,主席是如何渡過這個難眠之夜的,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寫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痛。
為了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雖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讀,但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學生情感體悟還是不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