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說課設計
閱讀教學之初,最關鍵的是抓住一個能夠統帥全文的問題,起到“提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效果,這樣可以使教學避免走入瑣碎分析的泥潭。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認讀生字詞。重點抓第二段的“脊梁”“莞爾一笑”(板書)和第三段的這些四字詞語以及這兩個最容易讀錯的句子進行指導。(出示四字詞語,和句子)分步進行,落實到位。
3、熟讀精思,積累語言。
在這一環節中,我以文中“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中的“美麗”一詞為切入點,來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具體分這樣三個環節:
(1)細讀課文,尋找美麗:
首先我以“這沒有改變的美麗是什么?”入手,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畫出有關的句子。
學生最容易找到的是作者描寫的花的美麗。請學生讀相關句子,(出示這句話)
然后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來體會。
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
在“花團錦簇”這個詞語中有兩個事物,花和錦。你知道錦是什么嗎?它有什么特點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總結:
花和錦一樣都是色彩斑斕,十分艷麗。這些像錦緞一樣美麗的花聚集在一起,一團團、一簇簇,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花團錦簇)。
接著又引導學生說出花的各種顏色,總結:這許多的顏色聚合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紅)。
閱讀教學需要追求簡約而豐滿的境界,這樣,課堂才能夠主次分明,學生才能夠在簡約的學習步驟中收獲更多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這是我在這一環節教學中著力體現的教學思想。
接著,再通過“家家戶戶”和“應接不暇”兩個詞體會花的多。
我這樣引導:
是什么讓我們應接不暇?請你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為了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語言美,我鼓勵學生想象說話:季羨林先生走在德國的大街小巷是怎樣賞花的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出示李廣田先生《花潮》中的一段話:
有人走累了,揀個最好的地方坐下來看,不一會,又感到這里不夠好,也許別個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來,既依依不舍,又滿懷向往,慢步移向別處去。多數人都在花下走來走去,這棵樹下看看,好,那棵樹下看看,也好,佇立在另一棵樹下仔細端詳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引導學生結合這段話,再試著說一說。
學生也許會這樣說:季羨林先生走在大街上,這家窗前看看,好。到那家窗前看看,也好。站在其中一家的窗前仔細看看,更好。他就這樣,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學生還可能會這樣說:季羨林先生走累了,選了一個自己認為花最好看的地方坐下來仔細看。不一會,又覺得這里不夠好,他心里想:也許別的地方的花更好看。于是就站起來,慢慢走向別的地方。
季羨林先生站起來準備走的時候,還不舍得走,因為花太美了沒看夠,但是他心里想:前邊說不定還有更好看的呢?所以他就一步三回頭的慢慢移向別處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