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說課設計
如此,李廣田先生《花潮》中的經典描寫,不僅僅作為材料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作為語言資料為學生提供了說話的素材,在說中讓這些本來獨立于這篇文章之外的語言融入到了本文的學習中,而且被學生吸收并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同時,在簡單的語言轉變中,季羨林先生欣賞滿街鮮花的形象就清楚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語言文字就這樣變成了畫面。
。2)品讀課文,感悟美麗:
再次回到“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作者在這里所說的“美麗”指很多東西,除了美麗的花,還包含著什么?
學生一定會說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季羨林先生在文本中著力提到的境界。
引導學生讀出有關的句子:“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只出不讀)幫助學生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但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個人的心靈感悟。教學中此處不能深究。避免學生心中產生“把花種在房子里就是自私行為”這一種錯誤的認識。
教學中,我點到為止。接著引導:季羨林先生能體會到的這種境界源于德國人奇特的種花習慣。誰能找到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前后呼應,內化美麗:
學生會讀這些語言(出示句子)
在此,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為什么在德國人這樣養花呢?引出德國人養花的社會背景,并出示資料:
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發起國——德國,也使自己的國家遭受了重創,戰后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人們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蓋城市創傷,也藉此來撫慰心靈的創傷。戰后重建時,很多人心靈苦悶,無處排遣,于是養花種草就更進一步的傳播開來,并形成了一種風俗,造就了德國無論大小城市都有連片的綠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
學生了解后明白:原來德國人在戶外養花的初衷是裝點樓房,裝點自己的城市。最初就是這樣的原因,可是久而久之,人們已經形成了習慣,這樣養花就成了德國一種奇特的風俗。
如此,從思考美麗是什么到尋找美麗再到積累語言,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談到德國人奇特的種花習慣,從思考奇特的原因聯系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課外到課文,學生熟讀精思,積累語言,進行了一次美麗的旅程。
4、總結全文,拓展升華
我把全文歸結在這一句話上: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這樣引導:
35年前家家戶戶窗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35年后依然不變;35年前人們自己的花讓別人看,35年后這種風俗依然沒有改變。不僅是季羨林,所有來到德國的人都不由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德國的奇麗與奇特,我還搜集了季羨林先生《重返哥廷根》一文的片段:
那一條整潔的街道依舊整潔如新。從前我經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來洗刷人行道,現在這人行道依然像是剛才洗刷過似的,躺下去打一個滾,絕不會沾上一點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