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教學實錄與反思
師:真好。老師一時想不起“憧憬”這個詞怎么寫了,誰來幫老師寫一寫。(一學生板書“憧憬”)
(批判和檢討:自己備課上沒有想到“憧憬”,而且一時確實不知道該如何寫了——這是用計算機書寫導致的一種結果。于是干脆找學生來寫。后來想一想,如果時間充裕,前面的“生動”“優美”“抒情”“韻味”“人生態度”,這里的“熱愛”“樂觀”“憧憬”都最好找學生板書)
師:寫出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真好,還有什么?
生:我覺得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很興奮,很喜悅。
師:對,內心充滿了興奮和喜悅。作者的熱愛、樂觀、憧憬的人生態度和興奮喜悅的心情對你有什么影響呢?大家想一想。
(學生遲疑)
師:今天(2009年10月20日)臨晨,平武和北川又發生了一次地震,早上起來,在讀《我喜歡》的時候,我就想起了去年地震期間寫的一篇博客,大家可以看一看。
(出示以下博文:《活著的可能性》
上午收到一條短信:“近期生活狀況:震不死人晃死人,晃不死人嚇死人,嚇不死人困死人,困不死人累死人,累不死人跑死人!——與所有戰斗在抗震一線的朋友們共勉。”怎么回呢?……想了很久,最后回的是“只要活著,可能性就多于死人。”
死是什么,死的本質就是消除生命的一切可能性。活是什么,活意味著生命還存在可能性。
這里的可能包括對“震”“晃”“困”的感受,對“死”的恐懼——“嚇”,對生命活動“累”“跑”的體驗……死了,這些都消解了。活著,這些(包括更多的可能)都被我們經歷,被我們感受,被我們記憶,被我們創造……
這里的可能不僅僅是榮耀、快樂、幸福和舒適,也包括苦難、艱難、傷心、失望……它們一同發芽、生長、生根,使生命之樹枝繁葉茂,生命之花多姿多彩。
生命向我們張開了可能性,這種可能在地震中顯出如此珍貴。在創造和享受生命同時,我們要學習經歷和承受苦難!)
我想說什么呢?活著真好。活著就還有機會感受,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反思:設計時想得很美好:一是給學生活著就有機會感受和享受生命的機會,二是給學生一個從課文走向生活聯想的啟示。但實際效果看,這一段文字太深了,對學生來說太難了,不宜拿出來。在實際教學時,一拿出來就意識到可能是失敗的舉動,于是取消了原有的讀一讀、講一講的設計,趕緊收了回來。課后再想,設計時,自己多多少少有了一點在學生面前顯擺的動機)
讀了這一篇文章,我們會發現作者全部寫的都是喜歡。作者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喜歡呢?在課文中作者說了原因,找一找在什么地方?
能找到嗎?我提醒一下,看一看13自然段。讀一讀。
生:“我喜歡生活,而且深深地喜歡能在我心里充滿著這樣多的喜歡!”
師:在這一段中,作者喜歡什么呢?
生:喜歡生活。
師:喜歡生活只是一個頭,還喜歡什么,而且深深地喜歡?
生:喜歡能在我心里充滿著這樣多的喜歡!
師:注意哦,這里首先是要喜歡我。你們要喜歡什么呢?不僅要喜歡大自然的景,喜歡周圍的人,而且首先要喜歡我,要喜歡自己,你喜不喜歡你自己嗎?
生:喜歡。
師:有的同學回答不堅決,要堅決地說,我喜歡我。你可以找一找你有哪些值得喜歡的,作者說她自己喜歡什么啊?她喜歡她自己心中充滿這么多的喜歡。因為自己裝滿了喜歡,所以外面的一切事物都變得那么美好,可愛,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