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十冊語文《水》教學設計
1、課程改革后,語文課堂變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學手段越來越多了。但手段多了,對語文學習來說未必是好事。在這堂課上,我沒有為了讓學生“求異”或“發散”,離開文本進行無休止的討論、爭辯;沒有占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搜集來的資料卻把文本丟在一旁;沒有過份地使用多媒體來取代讀書……從而,成功地把握了“度”,沒有造成語文課程的異化。
課文是一篇記敘文,背景是從前一個缺水的偏僻山村。上課時,我緊緊抓住了課文的兩條線索帶著學生走入作者的生活,那就是“缺水所帶來的苦”以及“用水所帶來的樂”。讓學生在自學劃相關詞句、交流體會、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學習課文。“缺水所帶來的苦”主要通過“挑水難”“洗澡難”“盼開窖”等事情體現,“用水所帶來的樂”則通過“雨中洗澡”和“洗涼水浴”這兩件事體現。
2.《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與其教師細致的分析講解,不如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課堂上“讀”占鰲頭。在這節課中,我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的讀,努力引導學生將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在讀中自行發現。在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雨中樂”時,我首先抓住關鍵詞,指導學生正確地讀它們,然后用語言為學生們創設情境,使他們把讀書當成情感的體驗。
3.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這篇文章又包含著濃厚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空,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閱讀的活動中,深入理解課文,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期盼”、“幸福和痛快”及“一勺水洗澡”時,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想什么讓自己最期盼,想想自己平時什么時候最“幸福和痛快”,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及“村里人”對水的情結。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合作、快樂地探究,獲取新知,明白事理。
4、對文本的正確解讀,是上好閱讀課的關鍵。在教學之前,我認真的研讀了《水》這篇課文。課堂教學中我抓住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這一主線統領全篇,又以“缺水的苦”和“有水的樂”這兩條副線的相互反襯,使學生對文章的主題有了深刻的感觸。
一節好課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完善,去總結吸取經驗教訓,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堅持要求明確,堅持榜樣示范,課堂上學生的傾聽意識就會在其間慢慢流淌!我想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亮麗而難忘的課堂定會不斷地展現在同行們的面前,讓我們自信的去探索去研究,完善自我,完善我們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