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預案(兩課時)
江蘇省邳州市明德實驗學校小學部 宋飛
教材分析:司馬遷的故事,會觸痛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然而課文寫的卻不是很出彩。敘述比較平實,語言比較樸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想從具體真實的故事入手,來豐滿課文內容,引導他們設身處地的想象,在司馬遷豐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備課難點:第三節,既是文章的重難點,也我備課時無法處理好的一個難點。不僅難在引導學生走進司馬遷的內心世界上——課文這一節寫得含混不清,語序錯亂,因果倒置,與史實出入很大,處理起來很困難。——說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選擇的,茍且偷生,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牽掛。思想斗爭應該是受刑之前就開始的,“生存還是毀滅?”應該根源于漢朝的法律:武帝時死罪有兩條可免,贖150萬或者接受宮刑。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中明確讀書目標:讀出思考。
1.展示《史記》,走近司馬遷:
⑴作家作品:這一本《史記》,不僅是空前的歷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學界的寶貴遺產。它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呈現)。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史記,走進司馬遷
⑵揭示課題:交流搜集到的資料。
2.檢查預習,感知課文大意:(出示:自測:正確——流利——有感情)
⑴根據自測匯報讀書。(組織學生互評——好的鼓勵,不過關的全班學生當老師,一句一句地教。)強調:“人總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⑵初步嘗試個性化朗讀要求:
呈現:“讀出思考”——既要尊重別人的見解,更要讀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思考。
①理解課題內涵:讀著課題,你想到了什么?——理解“發憤”。
②感知整體構思:默讀全文,想一想,圍繞著“發憤” 主要寫了什么事情?每一節各寫了什么意思?哪幾節可以合并起來?
3.探究文字韻味:匯報自己讀懂的內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引導梳理問題:他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怎樣發憤?(如果作為讀懂的內容匯報,就直接循著學生的思路開講。)
二、感受“發憤”的原因。
問題一:他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從哪兒看出來? (學生提到哪里就學哪里)
㈠在家學淵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發憤的條件——
指導朗讀,其他同學思考:你讀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東西?
組織交流:
⑴龍門:
①讀出感情: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跨越黃河兩岸的龍門,是一座名山。據說每年都有幾萬條魚向上游,跳過去便化為龍,跳不過去便碰壁而返。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馬遷世代所居之地。——指名讀相關內容。
②讀出思考:
a.是啊,北望龍門,東望黃河,小小的司馬遷禁不住浮想聯翩: 他在想什么?(成龍的理想)
b.“年十歲而頌古文,少負不羈之才”。——再讀讀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博聞強記,積累史料等,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少壯功夫老始成)
⑵四處游歷:
① 讀出內容:20歲的司馬遷,他會游歷哪些地方?(到蘇州飽覽湖光山色,游離廬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跡;登上會稽山,參觀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了順帝南巡治水的歷史;到汨羅江憑吊屈原,到江淮訪韓信故鄉,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還到鄒縣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嶧山,還有孟嘗君的故居。到楚漢相爭的彭城,訪問了當年的西楚霸王。到豐沛觀看了劉邦的故居,西北的扶風,西南的巴蜀、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