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1、板書課題,讀題,讀出形象來。
2、指題設疑:
a、指板書“金蟬”,剛爬上樹的蟬是什么樣子的?――肥肥的,通身發著金黃色的亮光
b、這金蟬是怎樣從堅硬的殼里慢慢爬出來的,快速找到課文描寫這情景的小節,讀一下感受一下。
模塊二:感受“怎樣脫殼”
1、大家剛讀了一遍,腦中對蟬蟲的脫殼過程是不是很清晰呢?再默默地把這節讀一遍。
2、蟬蟲在脫殼時,肯定不是一下子就從殼兒里爬出來的,它先是怎樣,又是怎樣,接著又怎樣,最后怎樣?再輕聲讀一下課文感受一下它脫殼的順序。
3、交流,讓學生說一下或按書讀一下。
4、板書:背→頭→腳→尾
5、再把這部分好好讀一下,把這個清晰的過程映在自己的腦中。
6、指導讀,清晰地讀,邊讀邊讓人看到這個場面。
(讓學生注意,要想把頭腦中的這清晰的場面表達出來,必須得控制好語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詞語說給慢一點,飽滿一點,如“頭鉆出來了”,“頭”后雖然沒有停頓,但必須得停一下,把這個“頭”說飽滿一點,這樣才能更清晰地表達。)
7、小結
現在我們應該很清晰蟬是怎樣露出背,鉆出頭,伸出腳,以及最后又脫出尾的。
這是一個復雜的蛻變過程,你們說它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會很痛苦或很困難呀?-(不會,“敏捷”“配合得自然協調”)
至此,你感覺這個脫殼的場面怎樣?――(強調這一過程是奇特的)
8、感知寫法
整個脫殼的過程這么復雜,可作者寫得卻十分的清晰,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攝像頭一樣,讓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假如讓我們來寫,我們能寫出來嗎?
小討論:為什么不能寫出這樣呢?
a、觀察不夠仔細。
b、表達不一定能清晰,要有一個好的寫作順序。
模塊三:脫殼后的蟬
1、過了一會兒,蟬是依依不舍離開了自己的殼,這時它又是什么樣子的呢?自讀下一節感知。
2、剛出殼的蟬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樣變成能飛的蟬的呢?
再讀這節,細細地看一番。
3、指導讀,突出奇特。
4、總結,過渡到最后一節。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充滿神奇色彩的,奇特無比的蟬吧,它是那樣――(讓學生齊說幾遍) 而留在一旁的蟬殼,――(同上)
模塊四:拓展深化延伸
1、剛剛我們一起看了蟬的整脫殼的過程,我們感覺這個過程如何――奇特。
是的,脫殼的過程敏捷,自然協調這很是奇特,翅膀的變化如此之快也是很奇特,脫殼后的蟬和殼像藝術品,這也很奇特。其實蟬還有很多奇特的地方――
2、蟬還有很奇特的地方
a、幼蟲很長壽。(簡要敘述資料)
b、蟬的鳴叫靠的不是嘴,也不是喉,而是肌肉。(簡要敘述資料)
3、到了這兒,你們喜歡蟬嗎?
告訴學生蟬其實是害蟲,可能放心地去捕捉。
但它也給夏天增添了不少生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生趣,正如“意欲捕鳴蟬”一樣,更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
4、談收獲,再次體會寫法。
〖自我點評〗
在設計時,沒有借助任何的電教手段,有的只是通過老師的有效的指導與學生的自主感悟,讓學生能讀懂文本,并把自己獲得的清晰“脫殼過程”通過讀表現出來。在此過程中,感受這一過程的奇特及習作的方法。
在設計時,我采取直奔重點的方法,一開始簡要解讀過“金蟬”樣子后,就直接教學“脫殼”,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這上,緊接著又重點感受脫殼后的“奇特變化的翅膀”。最后再總結式地強調“奇特”及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