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金蟬脫殼》教學設計常州市武進區湟里中心小學 陳明珠一、教材分析《金蟬脫殼》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二組的最后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極其生動地介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展示了那奇特動人的情景,啟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抓住事物特點作具體生動的表達。全文共7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寫叔叔們的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決心要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第二部分是第三至六自然段,寫金蟬脫殼的過程很奇特動人。整個過程分為脫殼前(第三自然段)、脫殼中(第四自然段)、脫殼后(第五自然段)。脫殼前是蟬蟲自己爬上樹,找一個樹皮裂口處,停著不動準備脫殼。脫殼時,蟬蟲身體各部位分先后出來,順序是背—頭—腳—尾,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調。脫殼后變化最大的是翅膀與顏色。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寫蟬兒趴在樹上,準備開始它的歌唱生涯。本課記敘脈絡清楚,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非常細致、生動,適合引導學生閱讀想象,同時又易于學生遷移運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一方面發揮教材優勢,在初讀感知課文后,以一個中心問題:“你認為金蟬脫殼的過程中,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組織本課教學,突出課文重點;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校本資源,抓住身邊同學細致觀察、生動描寫的個例,做成視頻短篇,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將課本資源與校本資源相結合,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二、學生學習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自然段。2、學會本課生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2、通過品讀課文、欣賞同伴習作,了解觀察事物要善于抓住時機,要按一定的順序細致觀察,表達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生動形象。3、利用交互白板,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三)情感與態度1、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激發樂于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2、在交互白板提供的全新課堂環境中,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爭當學習小主人的興趣。(四)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交互白板環境中,通過品讀課文、欣賞同伴習作,了解觀察事物要善于抓住時機,要按一定的順序細致觀察,表達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生動形象。三、教學準備1、教師利用交互白板,提供《金蟬脫殼》電子教材。2、學生熟悉電子白板感應筆的使用,能利用感應筆正確操作電子白板,會使用照相機、放大鏡等一些白板自帶的小工具。四、教學策略1、創設情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我們在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元認知,同時又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學習的情境。學習本課時,先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以知了的聲音導入新課的學習,同時讓學生談一談已有的對蟬的認識,并提供金蟬脫殼的全過程動畫,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直觀的形象,從而使學生在品味、積累課文語言時能迅速同化達到意義建構。2、整合資源本課的學習,我們為學生提供的信息資源要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鮮為人知的金蟬脫殼的過程,并能結合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作者觀察的有序細致和描寫的生動形象。因此,電子教材中“背景資料”“多媒體資料”、“拓展閱讀”欄目側重于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教學建議”、生字詞的隨文鏈接側重于學習方法的指導,“作業”練習讓學習情況能及時得到檢測和反饋。‘‘重點段落”賞讀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讓學生能在白板互動環境下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提高了語文學習的附加值。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既是本課開展學習的手段,又是學習過程中的目的,促使學生能夠迅速閱讀屏幕提供的圖文材料,對電子教材提供的網絡資源加以篩選和合理運用,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