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考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有趣的聲音,請大家聽一聽,猜猜它是誰的聲音。(播放知了叫聲)2、是的,這就是蟬的叫聲。你見過蟬嗎?3、簡介:蟬俗稱知了,被人們稱為“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我們通常見到的是蟬的成蟲,但從蟬蟲到它的成蟲,這中間還有個鮮為人知的過程。(播放動畫,解說:當秋風把蟬的幼蟲吹到地面后,它們馬上就會尋找柔軟的土壤往下鉆,鉆到樹根邊,吸食樹根液汁過日子。從幼蟲到成蟲最重要的一次變化,被人們稱為“金蟬脫殼”,是蟬蟲鉆出土壤爬到樹上蛻去干枯的淺黃色的殼(這就是蟬殼),從而變成成蟲——也就是知了的過程。)3、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金蟬脫殼》,看看作者怎樣通過細致觀察,把金蟬脫殼的過程形象地表達出來的。 1、聽一聽,猜一猜。 2、根據原有認識說說對蟬的印象。 3、欣賞錄像,形象感受金蟬脫殼的過程。 學習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聽聲音猜名稱,一下子把學生帶入課堂學習的情境之中,同時,在上課伊始讓學生談對蟬的認識,這樣既能打開學生的思路,又促使學生敢于說話,有話可說,更有助于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樂學、易學。而一段生動形象的錄像,更是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1、請大家自由輕聲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讀破句、不隨意停頓,難讀的地方自己多練讀幾遍。然后用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這樣的句式說說課文的大體內容,并找一找課文哪幾小節具體寫了金蟬脫殼的過程。2、在大家讀課文之前,有個字音要提醒大家注意:“殼” 3、下面就請大家練讀課文,有什么問題可以舉手提問。 4、指名交流: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5、簡單交流課文哪幾小節具體寫了金蟬脫殼的過程。 1、自由練習讀課文,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讀破句、不隨意停頓,難讀的地方自己多練讀幾遍。有問題的舉手詢問。 2、展示自由練讀成果,簡單說說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3、簡單交流課文哪幾小節具體寫了金蟬脫殼的過程。 練讀課文提出明確要求,便于學生對照要求自我檢查、自我反饋,使初讀課文達到預期目標。“殼”字的讀音是初讀課文時的難點,利用電子教材中的文字超鏈接,把“殼”在本課中的讀音規則告訴學生,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能快速讀準課文。 這篇課文脈絡清楚,語言淺顯生動,以“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的規范化句式引導學生表達,既有助于學生快速理清課文脈絡,又有助于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規范性。 三、品讀課文,理解內容(一)、提出閱讀要求:課文三、四、五三個小節從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后具體寫了金蟬脫殼的過程,這個過程作者用“奇特動人”來概括。你認為金蟬脫殼的過程中,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 請認真默讀課文三至五小節,將有關的語句圈畫出來讀一讀,準備等會兒與大家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二)、組織交流。1、脫殼前:我們先來看脫殼前,你認為怎樣的情景是“奇特動人”的?指名簡單交流。過渡:脫殼前蟬蟲肥乎乎、金燦燦的樣子很有趣,它爬上樹,停要裂口處的一連串動作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躲在一個枝丫后,聚精會神地盯著這只蟬蟲,等待著更為奇特的脫殼時刻的到來。2、脫殼時:(1)這是蟬脫殼時的情景(出示第四小節),課文寫得很生動,老師也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圖片,請你來談一談在脫殼時,哪種情景是奇特動人的。交流時可以就課文語句談自己的理解,也可以選用放大鏡或照相機,圖文結合談自己的體會。(2)指名學生談各自的閱讀體會。(3)同學們談了自己的想法,覺得蟬脫殼時每一個細小動作都有其奇特之處。誰能把這些細小動作串聯起來,完整地說一說蟬蟲脫殼時的一整套動作,讓大家感受這一奇特動人的過程?老師這兒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助手,你可以選用這組文字,用填空的方式來向大家介紹;也可以選用這組圖片,按順序向大家介紹;也可以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介紹。(4)指名學生介紹。(5)想親眼看一看這奇特動人的情景嗎?(播放錄像)3、脫殼后(1)脫殼后的情景又是如何奇特動人呢?請大家結合第五小節的內容,按照剛才交流“脫殼時”的方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準備全班交流。(2)指名代表全班交流。(3)剛才同學把脫殼后的情景介紹得非常完整,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一過程的神奇有趣。現在請大家根據第五小節的內容,完成這樣兩個填詞練習。(出示練習,指名學生板書)(4)根據學生填詞,簡要小結:第五小節向我們介紹了蟬脫殼后翅膀的變化及身上顏色有變化。(三)小結: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耐心細致的觀察,生動形象的描寫,把金蟬脫殼前前后后的過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一過程的奇特動人。 1、按要求認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奇特動人”之處,圈畫出相關語句,準備交流。 2、根據第三小節的描寫,說說脫殼前怎樣的情景是“奇特動人”的。(如“通身發著金黃色亮光”、“爬到一個枝丫上”,“用腳緊緊抓住樹皮上的一處裂口”等詞句。) 3、迅速觀察老師提供的一組圖片,將自己覺得脫殼時奇特動人的情景與大家交流。可以就課文語句談自己的感受,可以選用圖片幫助自己理解有關詞句。4、傾聽其他同學發言,互相補充。 5、根據老師提供的文字、圖片、圖文,選用自己喜歡的一種方式,完整介紹金蟬脫殼時的整個過程,為背誦這一重點段落作好充分準備。 6、互相補充發言。 7、欣賞蟬蟲脫殼時的錄像,形象感知整個脫殼過程。 8、按第四小節交流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談一談自己認為脫殼后最奇特動人之處。 9、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 10、根據第五小節描寫,完成填空練習。 11、認真傾聽老師小結,了解只有耐心細致地觀察,抓住事物特點作生動形象的描寫,才可能形象地再現當時的情景。以“金蟬脫殼過程中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為中心問題,貫穿整篇課文的教學,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交流、自主發現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幫助者,在學生交流停步不前時給予提高,在學生技術遇到障礙時給予幫助,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整個學習、交流過程中,充分運用電子教材與交互白板的功能,學生自己圈圈點點畫畫,將需要重點理解的詞句勾畫出來,將看不真切的圖片放大了再看,將需要仔細品味的圖文用照相機單獨放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資源之間都處于互動之中。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學習小助手,有根據第四自然段主要內容簡化后的文字提綱,有重點展示金蟬脫殼過程的組圖,有圖文結合的詳細材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助手,練習完整地、快速地復述重點段落,于不知不覺中完成背誦任務。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選用文字提綱幫助背誦;喜歡形象記憶的同學可以選用組圖幫助記憶;學習較為吃力的同學可以根據對應的圖文,在詳細的文字提示下,練習形象化地記憶。小結時以錄像形式再現金蟬脫殼的奇特畫面,將學生零散的分析、個體的品讀串連成一個整體,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意義建構。在第四小節進行豐富、深刻的品讀后,第五小節放得更開,讓學生用學習第四小節的方法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給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同伴之間合作、分享中學會學習。兩個填詞練習是對第五小節內容的提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用感應筆在白板上書寫,然后教師用照相功能將每個人不同的答案記錄下來,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整理,通過屏幕回放,將第五小節的內容作一總結。